初中初一

回報是善良的必要條件嗎作文

本文已影響 8.16W人 

我最近看到了一則新聞“德國最近幾年,大量難民犯下的罪行爲德國人民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對於推行人道主義的德國政府真是過上了“請客容易送難”的日子”。造成這樣的結果,完全是因爲5年前德國總統默克爾以獨裁者的強權與野蠻勒令歐盟各國打開邊境,以聖母的胸懷歡迎來自中東、北非的斯坦難民,多次強硬表態對接受斯坦難民“不設上限”,從此幾百萬難民潮水般涌入歐洲。看到這裏,我自問:如果倒退到2015年,德國已經知道是這個下場,他們還會這麼做嗎?如果善良的行爲得不到好的回報,那人們還會施善嗎?在這件事上,如果我是政府的代表人,我想我一定會。

回報是善良的必要條件嗎

因爲善良的定義是心地純潔,單純溫厚,沒有惡意;與人爲善的人對身邊的人容易產生共情,產生同情心,所以善良的人也會有樂於助人的性格。這樣的人似乎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做了善事就一定有回報,但回報也分好與壞,。好的回報比如助人爲樂得到的讚賞及獎勵,又比如與人分享美食後大家會心一笑;而壞的回報也會偶有發生,最古老的例子莫過於《伊索寓言》中被忘恩負義的蛇咬死救了自己的農夫。

回報可分好與壞,同時,回報也可以分爲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物質上的可能是金錢,一點點獎品;精神上的則可能是新冠肺炎“逆行者”勸阻別人反而遭受辱罵——諸如此類的善舉似乎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些精神上的回報單純用“好”與“壞”來分類,似乎應歸到“壞”的一類,但從善良的施與者角度來看,這又何嘗不是精神上的閱歷呢?這次做了,就會促使你做下一次,無數次看不見的回報與良性循環漸漸會匯成一條閃耀着光芒的河流,它會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共舉善爲!這種回報豈不是更爲珍貴?

所以,我相信,大家看到了這一點,一定也會認爲好的回報不再是施善的必備條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