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穿井得一人教案(精選10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7.29W人 

篇一: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精選10篇)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積累溉、汲、居、及、國、道、於等詞語。

2.理解審慎對待傳言的道理,並進行現代審視。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情景激趣

本文選自《呂氏春秋》書卷二十二《慎行論•察傳》,中的一段。《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呂不韋組織門客所撰的一部雜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當時,魏國有信陵君,楚國有春申君,趙國有平原君,齊國有孟嘗君,被稱爲“四公子”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名揚四海。呂不韋認爲秦國如此強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國丞相、秦王的仲父,不應該被他們比下去,所以他也招來了文人學士,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呂不韋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將所見所聞記下,綜合在一起成爲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字。自己認爲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他還把書的內容寫在布匹上,並將之刊佈在咸陽的城門,上面懸掛着一千金的賞金,遍請諸侯各國的遊士賓客,若有人能增刪一字,就給予一千金的獎勵。但是最後也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讀課文,理解文意。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結合註釋,梳理文意,將課下重要註釋簡化後移到課文相關位置處。用序號標出情節結構。

一、積累語言

溉汲:澆灌。溉,洗滌。汲,從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國:國都。

道:議論

聞之於宋君:有人向宋君報告。之:代詞,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聞”的賓語。於:向、對。宋君:宋國國君。

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於:介詞;向、對。

於:在

穿井:打井。穿,有“鑿通”的意思。

二、探究結構

學法指導:理解文章整體結構,要注意通過文章的結構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詞語或句子加以理解。課文的一般結構方式爲提出對象,對對象進行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點明意義。

理解結構要從抓線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問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嘆:以訛傳訛不如無聞。

第二步,精讀課文,翻譯理解。

一、翻譯課文。

抽同學翻譯,教師點評梳理:

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着,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二、理解課文

1.丁氏告人說“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明確:我家打井得了一個勞動力。

2.有聞而傳之者說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確: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個人。

3.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了一個什麼道理?

明確: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作者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麼?

明確:說明求賢不應該僅憑傳聞,對於傳聞必須驗之以理。

5.這個故事對我們有怎樣的啓示?

明確: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審慎的態度、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

第三步,熟讀課文,現代審視。

一、個性解讀。

學法指導: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知識等對作品作個性解讀。

課堂探究:

1.你贊成課文中的觀點嗎?爲什麼?

篇二: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學目標1、讀懂“穿井得一人”這句話。

2、多角度概括寓意,理解寓言特點。

教學重點讀懂課文,理解寓意。

教學難點對“穿井得一人”這句話中“穿”“得”“人”三個字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傳話遊戲,在班上找五個學生,由第一個學生將看到的一句話悄悄告訴下一位學生。由此類推,直至最後一個學生,再由最後那名學生將聽到的話大聲說出。

繼續激發學生興趣:大家想不想知道剛纔老師給了他一句什麼話?(ppt)

(預設問題: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學完今天這一課,相信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二、走進作品

1、板書課題《穿井得一人》(ppt),並要求學生看課下注釋①,瞭解作品資料,並做好勾畫,以便積累。

2、朗讀課文

a、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在朗讀過程中勾畫出沒有讀懂的句子。

b、教師範讀,並提要求:注意老師郎讀時的語氣、語速、語調、斷句等。(ppt)

C、全班齊讀。

3、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預設1:當學生在講故事時出現問題時,再請另外的學生講,如果還有問題,可能是學生對文本理解不到了,這時讓學生回到文本中找答案,看能不能解決。如果還不能解決,老師就進行講解。預設2:如果學生講故事時很順利,沒有出現大的問題,說明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是沒有什麼問題了。因在故事情節上讓學生髮揮自己的想象,給這個故事添枝加葉,讓這個故事豐滿起來。)

三、寓意概括

1、這則寓言對你有什麼啓示嗎?你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嗎?如果有,我們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呢(ppt)?

2、寓意(ppt):對於傳聞,要以審慎的態度進行分析,甄別,不要輕易相信傳聞,也不要輕易傳播未經證實的傳聞

四、小結

a、關於寓言:篇幅短小,語言簡潔,用故事教訓、諷刺或是啓示人。

b、當今社會,通訊網絡都很發達,傳言也隨之到處飛。“流言止於智者”,希望同學們能睜開你們的慧眼,做一個有主見,能辨是非的人,讓流言在你這裏寸步難行吧!

五、課外拓展

請同學們讀《拉着嬰兒投江》這則寓言,看能不能概括出寓意?

有個路過江上的人,看見有一個人正拉着一個小孩想將那小孩丟進江中。小孩正在啼哭。過江的人問那人:你爲何要把嬰兒丟進江中呢?那人回答說:"這是因爲他的父親善於游泳。"

篇三: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居、及、聞、道、對、若”等重點詞語,學會調整語序,通順地翻譯句子,理解文章內容。

2.多角度理解寓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從多個角度去思考,爲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訛傳以及如何避免?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

1.將老師提供的信息整合成一句《呂氏春秋》的簡介。

2.自由讀,指名讀,學生互評,糾正讀音和停頓。

3.解釋詞語,翻譯句子,理解文意。

(1)運用“組詞、聯繫所學、辨析比較”等方法理解“溉、汲、居、及、聞、道、對、若、國”等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2)指導學生合理調整語序,翻譯“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非得一人於井中也”,使之通順。

(3)全文翻譯,整體把握文章意思。

4.按現代文的結構,將原文分成若干段落,並說說理由。

(1)起因:“宋之丁氏……常一人居外。”

(2)經過:“及其家穿井……聞之於宋君。”

(3)結果:“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4)寓意:“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5.根據老師提供的四個角度,結合具體內容,探究寓意。

(1)丁氏: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

(2)聞而傳之者:聞而審,則爲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

(3)國人:數傳而白爲黑,黑爲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4)宋君: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爲所聞,則得之矣。

6.聯繫實際問題,加深對文章寓意的理解。

播放新聞調查視頻《打針西瓜》,結合文章談談自己的理解。

7.小結。古人云“謠言止於智者”,意爲任何謠言在善於思考的人面前都會被揭穿及無視。對於一個聰明的人來說,當聽聞一句言論,如果能夠靜下心去理清來龍去脈,思考言論背後的真相,那再高明的謠言也一定會有漏洞。而謠言最愛的,自然是那些不經思考就隨意相信謠言的人,而更可怕的是,當一堆沒有思考習慣的“愚者”在一起的時候,謠言的殺傷力,絕不比任何武器彈藥差。

8.根據提示,背誦課文。

篇四:穿井得一人教案

課時分配:

建議本課依據學情分1——2課時。第一課時進行自主學習反饋及文意梳理、整體感知。第二課時進行課文具體分析的交流展示及當堂檢測。可適當調節。

一、明確課表要求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寓言的特點,弄懂寓言的寓意及啓示。

2.翻譯《穿井得一人》,積累文言詞語。

3.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學習改寫、編寫寓言,進一步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分析故事情節,概括寓意,學習閱讀寓言的方法。

2.從不同角度靈活理解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3.揣摩、理解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過續編或自編進行想象思維訓練。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對中外寓言的學習興趣,學會多角度地看問題,在實際生活中遇事學會分析,培養健全人格。

二、課前自主學習

1、作者介紹

呂不韋(?—前235),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全書二十六卷,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由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

2、寓言

是以勸喻或諷刺性的故事爲內容的文學樣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造上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點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

三、課堂教學展示

(一)、通讀課文,深入探究:

用自己的話翻譯這則寓言。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需要出門去打水,經常派一人在外專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時候,他告訴別人說:“我家打水井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有人聽了就去傳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個人。”全國人都把“鑿井得一人”這個消息相互傳說着,一直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宋國國君派人向姓丁的問明情況,姓丁的答道:“得到一個空閒的人力,並非在井內挖到了一個活人。”像這樣以訛傳訛、道聽途說,還不如什麼都沒聽到的好。

(二)、文言字詞的落實:

(三)理清故事情節:

(四)問題探討

(五)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寓意?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聽爲虛,眼見爲實。謠言往往失實,只有細心觀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獲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調查研究,切不可輕信流言,盲目隨從,人云亦云。

四、課堂作業:

(一)、齊讀課文。

(二)、自讀課文,同桌抽背。

(三)、合作抽查:一人讀一句原文,一人用現代漢語翻譯。

篇五: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3.聯繫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教法: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準備

文本準備:《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藉助網絡、小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2)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3)再朗讀

(二)抓起因,明曉文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爲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結: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於家裏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組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爲這起謠言負責?

討論後,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後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③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關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三)學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繫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現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絡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後證實是謠言。

2、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於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於智者,那是無濟於事的。闢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佈置作業。

(一)課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求聞之若此聞之於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二)佈置作業:以“謠言”爲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後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謠言止於智者

七、教學反思:

在起始年級重視習慣的培養,包括使用字典、課前經典誦讀等。整節課設計力求新穎、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整體感知環節切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整體瞭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導正確價值觀。抓住小組合作,用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課堂互動!

遺憾很多,有兩條格外值得記取:過於重視文意和與現代生活的鏈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詞彙未得到有效落實。寫的環節,沒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應當刪去,留下時間開展寫作訓練。

篇六: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學目標:

1.教學生積累常見文言實詞,學會結合上下語言環境準確理解一個詞的詞義的方法。

2.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利用關鍵詞語去帶動閱讀的方法。

3.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重難點:

1.教學生積累常見文言實詞,學會結合上下語言環境準確理解一個詞的詞義的方法。

2.指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熱點引入,激發興趣

由社會當今熱點網絡謠言氾濫成災引出我國古代《呂氏春秋》這部作品中也記載到這樣的造謠事件,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理解題意,引發思考

將這則寓言故事設定成一起古代案例,解釋題目的意義,引發學生對“得”字的思考。

三、朗讀課文,瞭解案件

要求學生邊朗讀邊思考:案件的內容大概是怎樣的?你能找出有哪些涉案人物嗎?

四、案件重播,抓住關鍵

(1)學生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2)請學生說說以下畫線的三句話的意思,再次引起學生思考:

“得”字在不同句子的意思是否相同?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五、翻譯課文,理解案情

1.學生對照註釋,抓住重點詞語,自主串譯。

2.小組討論釋疑,解決不懂詞句。

六、整理詞語,積累知識

七、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小組合作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如果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爲這起謠言負責?

1.學生各抒己見

2.教師總結

八、思考探究,得出寓意

1.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麼?

明確:“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2.從不同角度說說,這則寓言給我們什麼啓示?

(1)(從丁氏的角度來看)在交際中,語言的表達很重要,必須做到表達準確、清楚,以免出現不必要的誤會和歧義。

(2)(從聞而傳之者的角度來看)不要聽到傳聞就往外傳,要動腦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

(3)(從國人的角度來看)道聽途說的話不能輕信,不能盲從,更不能以訛傳訛。

(4)(從宋君的角度來看)在現實生活中對待傳聞都應採取調查研究的方法、審慎的態度、去僞存真的求實精神。

九、課外拓展

《三人成虎》

十、總結收穫

十一、佈置作業

十二、板書設計

篇七: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材、學情分析:

本單元是以想象爲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引人遐思,給人啓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體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在網絡自媒體時代,它仍然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實詞的教學也應得到相應重視。

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穿、汲、及、聞、道、對、國。

2.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3.聯繫生活,防微杜漸。

教學重難點

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準備

文本準備:《蘇東坡傳》、《弟子規》。課件準備:PPT。

資料準備:藉助網絡、小寫作。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經典誦讀,解題入文

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穿井得一人《呂氏春秋》呂不韋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釋義

(1)分角色朗讀:敘述、丁氏、聞而傳之者、國人。

(2)朗讀者說說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3)再朗讀

(二)抓起因,明曉文脈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們家爲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結: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樣專門有一個人去打水了,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相當於家裏多了一個人。

三、依文解言,判斷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組探究:宋國的國君決定追究這起謠言的責任人。你是斷案大臣,你覺得:誰應該爲這起謠言負責?

討論後,請同學上黑板寫出結論

1.學生板書:

丁氏:

真相:

聞而傳之者:

宋君:

2.教師總結: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後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③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關鍵詞能體現他們的責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重點詞:告、聞而道、對、國、使。

(三)學生提出其他疑難,師生合作解答。

四、聯繫生活,防微杜漸

1.激發引導:有人說:當真理還在穿鞋的時候,謊言已經走遍世界了。現代環境下,利用靈活無序的網絡傳播,謠言傳播變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強。說說你聽的傳聞,最後證實是謠言。

學生能說出一兩個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你覺得怎樣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現象再次發生?

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不輕信盲從,不以訛傳訛。不傳播未經自己考證的話。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練就一雙慧眼。

“謠言止於智者”這句話絕對正確!智者不會輕信傳言,更不會傳播謠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於智者,那是無濟於事的。闢謠的重要法寶,是讓事實說話!

五、鞏固訓練,佈置作業。

(一)課堂訓練

一詞多義:有聞而傳之者求聞之若此聞之於宋君

古今異義:國人道之

常見易錯:宋君令人問諸丁氏

(二)佈置作業:以“謠言”爲寫作內容,學寫一篇寓言,或寫一篇記敘文。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對挖井後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清。知錯能改。

②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傳播開去。

③國人:似乎也樂於接受這種離奇的傳聞,才越傳越廣。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調查事件源頭,獲得真相。

——謠言止於智者

七、教學反思:

在起始年級重視習慣的培養,包括使用字典、課前經典誦讀等。整節課設計力求新穎、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在整體感知環節切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大意有整體瞭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導正確價值觀。抓住小組合作,用恰當的活動引導學生課堂互動!

遺憾很多,有兩條格外值得記取:過於重視文意和與現代生活的鏈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詞彙未得到有效落實。寫的環節,沒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應當刪去,留下時間開展寫作訓練。

篇八: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能概述故事內容。

2.齊讀全文,抓總結性語句,明寓意。

3.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言,培養健全人格。

[教學重難點]

1.掌握重點實詞“聞”的含義,瞭解寓意。

2.聯繫生活實際感悟寓言,培養健全人格。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二、教學新課

師:請同學們先自由誦讀全文,然後用簡潔的語言講述故事內容。

生:宋國有一個叫丁氏的人穿井得一人,國人聽說這件事並把它傳開了,這件事情被宋君聽見了,宋君便派人去詢問丁氏,丁氏回答說是得到一個人的勞力,而不是在井中挖出一個人來。

師:板書,並複述。丁氏國人宋君

帶着我們剛剛的理解來齊讀一次課文。

對於這個故事,編者是怎麼來評價的呢?

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師: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生:像這樣獲得消息,還不如不知道。

師:作者是有態度的,這樣獲得消息?是指哪樣獲得?

生:像國人一樣:“國人聞而傳之。”

師:對,這個“此”就是指像國人一樣,聽到什麼就傳什麼,不加以絲毫的辨析。

越傳越遠,越傳越離譜。我們可不要做那樣的人。還好有一個人讓我們明白了真相。這個人就是?

生:宋君。

師:原文怎麼說?

生:“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

師:丁氏對曰

生: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篇文章選自哪裏嗎?請看註釋,我想知道最後兩個字。

生:察傳。

師:察傳啊,就是要細查明辨傳聞!宋君就做到了這一點。對待傳聞要細查明辨。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得消息的渠道啊,多種多樣。學了這樣一則寓言故事後,我們會怎麼樣去看待生活當中的“聞”呢?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大時代,我們應該怎麼樣對待生活中的“聞”呢?(PPT)

生:不像國人那樣,人云亦云。

生:不做以訛傳訛的人。

生:說話聽話要清楚明白,傳話要用行動去檢驗,不管做什麼人,都要做一個清白人。

師:總結,是啊,在現實生活中就像我們同學說的那樣要做就做一個清白人,明事理的人。說話,不要有歧義,不傳沒有根據的話,不然就會掉到各種各樣的“井”裏去。要做像宋君那樣的人,聽說的消息,要驗之以理、慎言慎行、去僞存真。

三、作業佈置

請你課後蒐集《三人成虎》這個小故事。

篇九:穿井得一人教案

課標分析:

《穿井得一人》是教育部組織編寫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寓言故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與本課的教學相關的內容: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

3、隨文學習基本的詞彙、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中的語言難點。瞭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4、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5、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

緊扣課標要求,進行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穿井得一人》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4課,第六單元是以想象爲主題的單元,包含了童話、詩歌、神話和寓言,都富有想象力,引人遐思,給人啓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篇幅短小卻寄寓了意味深長的道理,體現了寓言的諷喻特色,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概括總結寓意。《穿井得一人》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字詞的積累、文意疏通等內容也要得到相應重視,體現文言文教學的特點。另外,在現代社會,在網絡、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充斥着各種各樣的信息、傳聞,真假難辨,引導學生正確處理這些信息,這個古老的故事對於我們仍然有很大的啓示意義。

學情分析:

《穿井得一人》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4課《寓言四則》中的一篇文言文。對於剛剛融入初中學習生活的學生來說,他們正式接觸文言文的時間並不長,文言字詞的積累還很薄弱,翻譯課文,無論是直譯還是意譯都還有一定的困難。文言文的內容離現在比較久遠,語言表達習慣與現代漢語存在較大差距,學生難免會有畏難心理。

另外學生受年齡限制,雖然也有愛思考的孩子,但大多數學生思考問題容易停留在表面,很難做深入的思考研究,更是缺乏質疑能力,往往不關注細節,常常自以爲會了,但是面對老師的具體問題,就容易被問住。

要上好這堂課,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從朗讀入手,採用各種形式的讀,帶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結合寓言的特點,從故事激趣,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大膽質疑。

《穿井得一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呂氏春秋》。

2、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翻譯課文,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過程與方法: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

2、問題導學,分析故事情節,從不同角度概括總結寓意。

3、通過續寫或改寫進行想象思維訓練,加強對寓言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領悟故事的寓意,能夠正確處理各種傳聞,從中獲得對人生的有益啓示。

教學重點及突破方法:

通過反覆誦讀,分析情節,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及突破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問題,從不同角度概括總結寓意,培養學生髮散思維的能力。

教學方法:朗讀、問題探究

教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佈置預習:

要求:1、反覆朗讀課文,直到正確、流利地朗讀全文。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也可以查找資料,試着翻譯課文,把不理解的字圈出來,不會翻譯的句子劃出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這是兩篇寓言故事,小故事裏蘊含着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啓示,這兩篇故事出自於什麼?《伊索寓言》(學生回答),這是一部古希臘寓言集,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選自什麼?《呂氏春秋》(學生回答)。

二、明確學習目標(ppt課件展示):

(一)瞭解《呂氏春秋》。

(二)正確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三)理解文意,能從不同角度概括總結寓意,並從中獲得對生活有益的啓迪。

學生齊讀。

三、瞭解《呂氏春秋》:

1、朗讀課文中的介紹。(學生個別讀、齊讀)

2、教師補充介紹:(ppt課件展示)

《呂氏春秋》以儒家、道家爲主,兼採法家、墨家、兵家、名家、農家等各派的學說,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農業、外交、倫理、道德、修身等各個方面,同時涉及天文、曆法、地理、術數等,成爲一本體系龐大而複雜的學術著作。

《呂氏春秋》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貴資料。

四、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檢查預習,朗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學生個別讀。

正音:溉汲gàijí

(2)學生齊讀。

(3)ppt展示無標點課文,學生斷句朗讀。(個別讀、齊讀。)

2、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1)小組合作,解答預習中遇到的疑難。

(2)全班交流,進一步解答疑難,疏通文意。

(3)教師強調重點字詞句:

解釋詞語:1、有聞而傳之者。2、聞之於君。3、及其家穿井

4、國人道之5、丁氏對曰

翻譯句子:6、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3、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內容。

五、品讀課文,理解寓意。

(一)品析語句,理解文意。思考問題:(ppt展示問題)

1、丁氏穿井後,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2、有聞而傳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是什麼意思?

3、你認爲產生誤傳的關鍵是什麼?

4、爲什麼這個謠言會傳到國君耳中呢?

5、宋君聽說後,他是怎麼做的?你認爲宋君是一個怎樣的人?

(二)分角色朗讀課文:

在理解課文、認識人物的基礎上,安排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合作探究問題: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1、小組合作,討論交流。

2、全班交流。

(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

六、拓展延伸:

1、古代類似的故事:

“三人成虎”、“曾子殺人”等。

2、現代社會典型事例:“謠鹽”

2011年3月起我國部分地區颳起了的“搶鹽風”。

3、聯繫自身經歷,想想你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嗎?

4、思考: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種傳聞、各種信息,真假難辨,對此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學生暢所欲言

七、佈置作業:

1、複習課文知識,完成練習。

2、寫作訓練:(二選一)

(1)續寫: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又有聞而傳之者……

(2)改寫:重新設計情節,賦予其新的寓意。

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無井——穿井——得一人勞力

篇十: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穿、溉、汲、及、聞、國、道、令;文言虛詞:之、於。

2.瞭解《呂氏春秋》及呂不韋等相關文學常識。

3.解讀文本,理解寓言內涵。

教學重點:

古文的翻譯

教學難點:

寓意的理解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名家名言導入

著名作家言文井曾說過:“寓言是一個怪物,當它朝你走過來的時候,分明是一個故事,生動活潑;而當它轉身要走開的時候,卻突然變成了一個哲理,嚴肅認真。”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則寓言,認識一下這個“怪物”的真實面目吧。

二、作家作品介紹

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它是由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內容以儒、道思想爲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匯合先秦各派學說,爲當時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思想武器。

2.呂不韋,戰國末期秦相,濮陽人。他由商入政,招致天下游士,食客三千,家僮萬人,對秦王嬴政兼併六國貢獻巨大。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誦讀,翻譯

學生誦讀,結合課下注釋進行翻譯。

1.文言實詞

①穿:挖掘、開鑿。

②溉汲:打水澆田。溉,澆灌、灌溉。汲,從井裏取水。

③居:住。

④及:待,等到。

⑤聞:知道,聽說,這裏是“使知道”的意思。

⑥對:應答,回答。

2.文言虛詞

①之

聞之於宋君。(代詞,這件事)

得一人之使。(結構助詞,的)

②於

聞之於宋君。(向)

非得一人於井中。(在)

3.譯文

宋國有個姓丁的人,家裏沒有水井,須到外面打水澆地,經常派一個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後),(便)告訴別人說:“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有人聽了這話就傳出去說:“丁家打井打出了一個人。”都城的人都談論這件事,(這件事)被宋國的國君聽到了。宋國國君派人向丁家人問這件事,丁家人回答說:“(因不用外出汲水,而)空閒出一個勞力,並不是從井裏挖出一個人呀。”希求聽到的是像這樣的傳聞,還不如沒聽到。

(二)探究結構,知曉文脈

1.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2.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3.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四、合作探究

(一)在這場鬧劇中,誰應該爲這起謠言負責?請學生討論說出自己的想法。

1.丁氏:爲這起謠言的起因,對挖井後節省了一個人的勞力,表述不明確。

2.聞而傳之者:未經調查分析就將消息傳播出去。

3.國人:樂於傳播這種離奇的傳聞,消息越傳越廣。

(二)因爲哪兒詞的理解不同,產生了誤會?

“人”字理解不同。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勞動力;聞而傳之者口中的“穿井得一人”“人”指的是活人。

(三)由這則寓言可以得出哪些道理?

1.語言表達要清晰準確,要防止歧義。

2.不要輕信傳言,不要傳播未經自己考查的話,不能以訛傳訛。

3.對待傳聞應採取審慎的態度,調查研究,去僞存真。

五、拓展延伸

1.相關故事

《東周列國志》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曾子很賢德,有一次,一個和他同名的人殺了人,一個人跑去告訴曾子母親說,“曾子殺人了”,他母親正在織布,聽了這個人的話,頭也不擡,一邊織布一邊說,“我兒子是不會殺人的”。一會兒又來了一個人也對曾子母親說,“您兒子殺人了”,他母親停下來織布,想了想說,“我兒子是不會做這種事的”,然後又低頭繼續織布。這時,又來了第三個人對曾子母親說了同樣的話“曾子殺人了!”,他母親一下子從織布機旁站起來,跑出了家門。

2.相關成語

(1)以訛傳訛:訛,繆誤;指的是把本來就不正確的東西流傳出去。

(2)三人成虎:三個人謊報集市有虎,聽着就信以爲真。比喻謊言多人重複,就好像是真的了。

(3)道聽途說: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六、板書設計

穿井得一人

《呂氏春秋》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勞動力。

2.聞而傳之者:“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活人。

3.道理:不可以訛傳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