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

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精選14篇)作文

本文已影響 7.95W人 

篇一: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精選14篇)

楊書軍,男,1956年8月出生,1988年8月12日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雞澤縣曹莊鎮楊曹莊村支部書記、村委主任。自上任以來,楊書軍同志牢牢堅持“羣衆利益無小事”的宗旨,不斷開拓創新,團結和帶領村兩委班子取得了突出成績,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稱讚。今年“七一”前夕,楊書軍同志被河北省委組織部授予“千名好支書”榮譽稱號。

強化班子建設,凝聚支部合力

楊書軍同志自任村黨支部書記後,始終堅持以大局爲重,把團結作爲凝聚力量的前提,對村內重大事項決策和羣衆關心的重大事情,經常徵求村委成員及羣衆代表的意見,堅持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他積極運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使該村村務、財務、黨務制度及重大事務得到及時公開,贏得了幹部羣衆的理解和支持。爲增添村黨組織新鮮血液,努力提高黨員隊伍素質,他積極發展高學歷人員加入黨組織,發展黨員2名,培養積極分子3名,確保了黨員隊伍的健康、有序發展。

強化基礎建設,促進全面發展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楊書軍同志主動聯繫上級有關部門,多方籌集資金,積極開展村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20XX年村內主幹街道硬化1600米,排水設施建設1200米,水泥路修理3800米,責任田得到了綜合開發。同時,協調、配備農業變壓器3臺,極大方便了羣衆的生產生活。爲更好的服務羣衆、方便羣衆,在曹莊鎮黨委的指導下,楊曹莊積極開展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工作。20XX年投資168。5萬元,新建了佔地4。2畝、建築面積700平米的楊曹莊村黨羣服務中心,高標準建立了村級綜合服務站。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髮展壯大。20XX年創辦了富民葡萄種植合作社(省級示範社),20XX年建設了葡萄交易市場,20XX年成立了利民葡萄種植有限公司,推廣和發展葡萄種植1000餘畝,高效大棚葡萄400餘畝,是遠近聞名的葡萄種植專業村,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3000餘元。

強化民生工作,優化人居環境

楊書軍同志高度重視民生工作。他建立日常垃圾處理常態化制度,大力改善生活環境。在全村合理設置垃圾桶放置點,每家農戶發放了衛生保潔桶,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戶垃圾處理先入桶,後入池,再集中清運出村。同時他爭取上級支持,建設了面積1300平米的廣場和小遊園4處,除綠化美化外,配備體育健身器材2套,滿足了老年人對娛樂健身的需求。定期組織黨員幹部對村街道衛生清掃維護,徹底改善了廣大羣衆的生活環境。楊書軍不僅是楊曹莊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同時還任楊曹莊衛生所醫生。他時刻關心關注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等困難羣體,掌握他們的生活狀況,定期爲他們進行身體檢查,受到弱勢羣體一致歡迎和稱讚。

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幹部互相支持,真正把“兩委”擰成一股繩,形成一個講團結、謀發展、解難題、辦實事、帶領羣衆致富的好班子,重塑了基層幹部在人民羣衆中的新形象,贏得了全村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黨羣、幹羣關係更加和諧、融洽。

篇二: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衆多成績的背後,離不開他的付出,他就是陳家渡村黨委書記周興術。

6月29日,我們見到周興術時,他正在聽取遊客到紫薇公園遊玩後的意見建議。

遊客:“近期全國各地飛盤運動比較流行,我覺得這個活動紫薇公園可以考慮一下。”

周興術:“謝謝您的建議,景區將苦練內功,不斷開拓新業態,爭取更多項目成功落地,也歡迎各位有意願的遊客來投資打造。”

收集完建議意見後,皮膚黝黑、身材瘦削的周興術換了身衣服,和村民們一起清理起紫薇公園的游泳池來,因爲再有幾天,就將迎來紫薇花盛開的時節。每到這一時節,陳家渡村的紫薇公園就將迎來大批遊客,是成都有名的網紅打卡地。

“20XX年,我擔任了土橋村黨總支書記,以前土橋村是一個‘純農業’發展的村莊,如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增收致富,成了難題。”周興術說,20XX年5月,他爭取到成都市現代林業產業示範項目基金100萬元,靠着這“第一桶金”,完成了紫薇田園綜合體基礎設施建設。

當年7月,“首屆紫薇花開鄉村旅遊節”舉行,吸引了3萬多名遊客前來參觀。旅遊節的人氣,不僅讓村民提振了信心,也有了投資的底氣。同一年,村裏的合作社——溫江區月食河農業觀光旅遊專業合作社開啓了擴股計劃,不到兩個月的募股時間,合作社規模由原來的8戶8人6萬元,擴大到122戶535人128萬元。從20XX年到20XX年,3年多時間,全村集體經濟規模從此前的9000元變成30萬元,旅遊總收入約600萬元;村民的經濟來源從以種植銷售爲主,變成股金分紅、旅遊收入爲主。

看着陳家渡村的改變,周興術用“村民變股民,現金變股金,資源變資本,園區變景區”四個“變”,詮釋了陳家渡村的改變。現在,越來越多的投資人,慕名來到紫薇公園投資興業。一直在外創業的陳家渡村村民邱靜也回到了家鄉,在這裏創辦了“青衿薇驛”農家樂。“回鄉創業,還是自己不熟悉的餐飲領域,起初是有顧慮的。”邱靜說,“資金的籌措、手藝的傳承和創新、場地的設計和建造、策劃包裝的設計製作、各種手續的跑辦等等,周書記和社區都一一出謀劃策,看着這羣實幹的社區人,我就像吃下了定心丸,我相信他們,也相信自己。”

村上的事,周興術事無鉅細,親力親爲。在紫薇公園經營烤肉店的江蘭說,“周書記就是爲企業服務的優秀‘店小二’。企業入駐後,周書記全程跟蹤服務,目前已經爲我們解決了難點問題10餘個。”

篇三: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鄭雷飛,女,1970年10月出生,200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普陀區六橫鎮杜莊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自20XX年擔任村書記以來,她始終葆有闖勁、幹勁、韌勁,着力提升村領導班子凝聚力和戰鬥力,整合村莊資源,深挖村莊歷史文化底蘊,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下農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振興相結合的新途徑。在她的帶領下,杜莊村先後被評爲省級善治示範村、省級衛生村、省級綠化示範村、市級文明村。

勇於破題的“闖勁”

20XX年,鄭雷飛任六橫賀家股份經濟合作社黨支部書記,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集體收入少,不夠支付村裏日常事務支出和村幹部工資,無法爲鄉村發展提供更好的服務。鄭雷飛下定決心,要爲村裏發展闖出一條路。

“當時村裏有大量土地長期荒蕪。國家出臺土地流轉政策,我就挨家挨戶宣傳,通過土地流轉搞活經濟,帶領村民富起來。結果,99%以上村民都願意把承包的荒蕪土地進行流轉。”鄭雷飛說。而後,村裏流轉土地達300多畝,承包年限15年,迅速激活了村集體經濟。

“沒想到拋荒的土地也可以帶來好收益,我們的生活條件一下子好了很多。”受益村民劉先生回憶起那時的情景,開心極了。

攻堅創富的“幹勁”

20XX年,原杜莊、賀家、橫安3個村合併爲一個行政村,鄭雷飛擔任合併後的杜莊村黨總支書記。上任後,她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資金和建設項目,在峧頭、臺門購買了4間店面房岀租,每年店面房的出租收入有12萬元。“現在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40萬元。經濟上去了,更能爲羣衆辦實事。”鄭雷飛說。

此外,鄭雷飛還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帶領杜莊村打造了獨具特色的“月老杜莊”文化品牌。每年舉辦的七夕活動都會吸引當地及周邊地區青年男女參加,培育開發的鄉村特色產品也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一步步幹出了文化助推鄉村振興、“浪漫經濟”帶動村民實現共同富裕的新事業。

爲民擔當的“韌勁”

“羣衆的事是首要大事。”鄭雷飛平常十分注重與村民溝通聯繫,建立了黨員聯戶清單,將責任落實到每個黨員,實現村內黨員和羣衆聯繫的全覆蓋。

在抗擊颱風“利奇馬”期間,鄭雷飛率先帶頭組織黨員幹部轉移受災羣衆、清理受災道路。在查看高危地段時,她摔傷手腕骨折仍堅持工作,履行一名黨員幹部對村民的承諾,得到杜莊村村民的一致好評和讚揚。

“有一次颱風來了,我家住在低窪地帶,鄭書記帶人幫我搬傢俱和生活物資,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真的很感謝她。”村民陳女士說。也就是在這一次防颱工作中,鄭雷飛帶着村幹部走在約60公分深的水窪地裏幫助村民搬東西,盡全力幫助村民挽回損失,獲得村民的認可。

“我要更加努力讓村民奔向更和美的日子。”獲評浙江省“擔當作爲好支書”後,鄭雷飛表示,她要繼續跟隨黨的步伐,把黨的好政策落實到最基層,把杜莊村建設得更加美麗,帶領羣衆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篇四: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拿自家人“開刀”,改變村容村貌

火斗山鎮孫營村是燕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由於山場少水、土地瘠薄、交通不便等原因,村民生活非常艱難,亟待改變貧困落後面貌。2008年,王斌當選村主任,大家把目光都聚焦到了這個退伍軍人的身上。面對羣衆的信任和期盼,王斌說:“當時橫下心,如果三年內不讓孫營村變個樣,我就辭掉村主任一職。”

新面貌才能帶來新氣象。王斌決心從改變村莊面貌入手。他了解到,村外有很大一片地被自己的侄子和另一位村民私自佔用,種上菜和幾棵杏樹。王斌決定先拿自家人“開刀”,找上門讓侄子將地退回來。

“老叔,那兒原來是一個大坑,我們費了很大勁才填平的,你要收回去,沒門兒。”侄子和侄媳婦沒給他好臉色。王斌一次次上門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道理、講法規。最終,侄子交出了那片地。看到王斌對家裏人都講原則,村民們紛紛把多佔的土地和街邊地面主動歸還給了村集體。

隨後,這些被村民歸還的地方建起了文化廣場,街巷路面也硬化了,並安裝了路燈,種上了樹木和花草。新廣場成爲村民們每天最愛來的地方,農閒夜晚,村民們在鑼鼓聲中扭秧歌兒,不僅鍛鍊身體,而且還扭出了精氣神。

發揮帶動作用,走農業產業化之路

從20XX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那天起,王斌就苦苦思索孫營村的致富門路:要想徹底改變農村落後的現狀,必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讓一家一戶的農民擺脫傳統糧食種植模式,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讓農民在農業合作化組織的帶動下,實現跨越式增收。

有了想法立即啓動。20XX年初,王斌率先建立了“強斌農牧專業合作社”,村幹部宣傳好幾天,但響應的人卻寥寥無幾。王斌仔細一打聽,原來是村民對這一新生事物沒信心,怕手中那點血汗錢“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王斌找來村兩委班子成員發動說:“村看村,戶看戶,羣衆看幹部,在這個時候,我們幹部要向羣衆傳達必勝的信念,這個信念的傳遞方式就是多投資本金。”於是4名村幹部每人首期投入5萬元。在他們的帶動下,村民們陸陸續續向合作社投入股本金。不到一年,3個大棚就產出了有機蔬菜。緊接着再搞果樹栽種,雞、羊養殖。

“以前我對流轉土地有牴觸,拖了好久沒同意,多虧王斌書記三番五次上門,解開了我的思想疙瘩,使村裏的崖桑基地建起來了,要不然我就真成全村的罪人了。現在,我不僅能收到出租土地的租金,還在園區打工掙錢,一年的收入是過去三四年的總和。”正在崖桑種植區幹活的村民張朋感慨地說。

通過王斌和其他村兩委班子成員的不懈努力,崖桑基地、鶴鹿春養生谷、華卓草莓種植基地、雲嶺谷休閒度假莊園等項目在村裏落了戶,村裏農民土地全部實現流轉,僅此一項年收入可達200餘萬元。同時,還把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引入到新型農業產業鏈,另外吸收安置外村勞動力50多人,村民年人均打工收入達4500元以上。

心繫羣衆,凝聚發展合力

“王斌書記心裏時時刻刻裝的都是村裏羣衆,他回村工作10年中,哪個貧困戶家裏遇到了溝溝坎坎,第一個上門排憂解難的肯定是王書記。”村民邢剛雖然年老體弱,但又夠不上低保標準,王斌同其他村幹部商量,給他安排了打掃村裏衛生的公益崗,讓他在力所能及的勞動中每年有3000多元收入,實現勞動脫貧。

村民徐福斌的兒子得了白血病,可家中一點積蓄也沒有,王斌在村裏號召村民搞互助,籌得捐款10多萬元……

王斌對村民的關心可謂無微不至,但對自己的身體卻是很“刻薄”。20XX年3月份的一天,王斌在與投資商商談項目時突然暈倒,村民們把他送到醫院,一檢查才知他因勞累患上腦夾層動脈瘤,需要趕快做手術。

王斌來到北京天壇醫院做了腦動脈支架手術,安裝了2個支架,但他僅在醫院躺了3天,就急急火火地趕回村裏。用他的話說:“自己生病住院,影響的僅僅是一個人,但耽誤投資項目在村裏落地,影響的則是幾百人,我不能因小失大!”

在王斌的帶動與感召下,全村幹部羣衆擰成一股繩,形成了幹事創業的合力,一個個喜人的變化也不斷髮生:村容村貌方面,實現了家家出門有硬化路,垃圾集中清掃和收集;產業發展方面,實現了全部土地流轉,讓上百名在外打工的村民返鄉就業,人均收入達到6000元;公益設施方面,實現了衛生室、圖書室、幼兒園、文化廣場的改擴建,村民真正享受到了和城市人一樣的文化生活。

如今,孫營村已由一個全縣有名的後進村一躍成爲全省“精神文明村”“衛生先進村”“扶貧攻堅先進村”……“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王斌欣慰地說。

篇五: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村官雖小,但只要立志,一樣能幹成事。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一定要幹出點兒名堂!”

說這句話的是雙灤區下店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石秀芝。她2000年當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當選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至今已有17個年頭。

“下店子村位於雙灤區最東部,轄區總面積4平方公里,是連接雙橋區和雙灤區的重要節點,全村總人口1403人,450戶,9個村民組,黨員52人。”走在整潔的村路上,石秀芝介紹着村裏的情況,“利用地處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河北省十大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優勢,將基層組織建設與壯大村級經濟、發展民生事業、促進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探索了以村黨支部爲核心,以駐村企業黨支部爲骨架的區域化黨建格局,強化了黨組織在經濟發展中的統領作用。”看似柔弱的石秀芝,談起村子的發展成果和規劃卻是“巾幗不讓鬚眉”。

心繫百姓疾苦,做村民信賴的貼心人

“以前的下店子村集體沒有收入,不但村幹部長期拿不到工資,還欠外債20多萬元,村民上訪告狀不斷,曾是雙灤區有名的特困村、老大難村。”

回憶起往事,石秀芝的同事陷入了沉思,“記得那是2000年,石主任上任之初,正值農村土地二輪承包,都把土地當命根子的村民寸土不讓,致使矛盾糾紛不斷。石主任磨破嘴皮子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動員村組幹部和黨員高姿態,把自家分到的較好地塊讓出來,分地時請老幹部和村民代表到現場監督,做到公開透明、公正合理,使得二輪承包土地順利完成。”

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滿身泥水,是石秀芝上任時下店子村的真實寫照。尤其是老年溝居民組3公里路都得走河套,夏季發洪水時,孩子上下學要靠家長接送,女人們從來不敢穿高跟鞋。

“石主任是我們最信賴的貼心人,多虧了她村裏纔有這麼幹淨通暢的路。”看到記者來採訪,一位村民迎上前來:“2004年,我們村抓住‘村村通’好政策,研究修路,但因村集體經濟薄弱,工程幾度停工,石主任看在眼裏、急在心裏。爲使工程順利推進,她帶頭從家裏拿出了5萬元。”村民們被她一心爲民辦事的誠心與熱心感動,紛紛主動捐資,僅用一週時間,就籌集資金10。5萬元。兩年間,下店子村所有村民組都鋪上了水泥路,總長超過5公里,並安裝了80餘盞路燈,累計投資70多萬元。

“黨員幹部就是要把百姓冷暖放心頭。”這是石秀芝嘴上常說的一句話。下店子村常年吃水困難,村裏沒有資金,石秀芝就跑鎮進區爭取項目。爲了能儘早解決吃水難問題,她多方籌資20多萬元,經過數月苦戰,終於讓常年缺水吃的200多戶村民喝上了清涼的山泉水。爲了徹底解決村裏吃水難問題,在山坡上建了水塔,村民家全部安裝了自來水。從此,村民喝上了放心的自來水。

因爲和村民貼得近,村裏的大事小情都裝在石秀芝的心裏。

村民趙文2002年因車禍身亡,家裏兩個孩子都在上大學,老伴常年有病,家境十分貧困。石秀芝多次找肇事方和交警部門進行交涉,經反覆協商,最終落實死亡補償金18萬元;村民姜清田、王子旺兩家因爲有重症病患者而經濟負擔沉重,石秀芝就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次進行捐助;村民曹悅學家半夜起火,損失慘重,石秀芝得知後立即將自己值班用的被褥送到曹悅學手中並掏出2000元以解燃眉之急;爲徹底解決村裏幾位孤寡老人養老問題,石秀芝聯繫相關部門和領導,先後將3位孤寡老人送到偏橋子敬老院安享晚年;因女兒常年在外,現已70多歲的劉桂蘭孤苦一人沒人照顧,石秀芝視其爲親人,出錢出力;癱瘓在牀的老黨員曹炳江及其老母親相依爲命,逢年過節石秀芝都會送去米麪油和現金,每年冬天還爲他們買煤並送到家中。

抓住機遇謀發展,做羣衆致富的領路人

“如何發展經濟,讓村民儘快富起來,是我最着急的事!”石秀芝告訴記者。

“下店子村以前是有名的困難村,經濟基礎特別薄弱。”據村民介紹,石秀芝帶領村“兩委”班子,統籌推進招商引資,發展園區配套服務,盤活集體存量資產,先後引進元寶山滑雪場、鼎盛書畫院等企業9家,發展汽車運輸、商貿經營等個體工商戶88家。採取村集體集中經營方式,成立康碩物業有限責任公司,解決了村內80餘名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村民收入過萬元。

下店子村有一片荒溝,經過考察,石秀芝認準這裏是財富之源,率領全體村民幾個月內開發墊出30畝耕地。2004年因修建灤廣公路把地徵佔,使這片荒溝由耕地變成了財富,一次性收入25萬元,爲這個窮村打了一個翻身仗。

針對村裏沒有礦產資源的實際,她用公共基礎設施和荒山等閒置資產置換商品房底商1100平方米,僅此每年給集體帶來租金收入30多萬元,加上來自國家徵佔地補償,一次性收入了200多萬元,集體收入驟增。

“集體有了錢,就得謀劃上新項目,讓村民從中得到更多的收益和實惠。”石秀芝告訴記者,爲解決失地農民和閒散勞動力就業問題,村裏註冊成立了物業服務公司,同時引進了元寶山滑雪場,並與開發商積極協商,爲本村村民提供工作崗位並鼓勵村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在她的帶領下,村集體經濟財產達到上千萬元。

舍私利爲大局,做新農村建設的先行人

“咱們農村人,也得把生活環境搞上去,環境好了,生活質量才能上臺階!”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石秀芝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提升村民生活質量上。在2008年“三年大變樣”活動中,下店子村率先啓動了“城中村改造”工程,並高標準謀劃建設新民居。

無論是城中村改造還是建設新民居,首先就是拆遷問題。居住於灤廣公路沿線的63戶村民房屋屬拆遷範圍,石秀芝自家飯店也在拆遷之列。拆遷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對石秀芝來說拆遷損失更大,但爲順利推進拆遷工作,她率先簽訂拆遷協議,在全村第一個拆除了自家年收入10萬多元、200多平方米的飯店。不僅如此,她還做通了四個小叔子的工作,將各自房屋拆除。同時她找有關部門爲村民爭取優惠政策、待遇,在她的帶動下僅20天就完成了全部拆遷任務,並且未發生一起上訪事件。其拆遷速度之快,問題解決之徹底,創造了雙灤拆遷史上的奇蹟。

民房拆除後,村裏要蓋起兩棟1萬平方米的新民居樓安置拆遷居民,工程需要大量建築材料和施工人員,全村人都看在眼裏。在利益面前,石秀芝首先想到的是其他村民。在其丈夫姜清芝的支持下,姜家哥六個開了一次特殊家庭會,決定支持嫂子石秀芝的工作,不參與施工和購料,把掙錢的機會讓給其他村民。

石秀芝把提升村民幸福指數作爲自己的追求,高標準建設8棟新民居,讓300多戶村民喜遷新居。村集體每年出資50萬餘元爲村民支付新農合醫療費用;爲男60週歲、女55週歲以上的村民上意外保險;爲7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年節慰問津貼;給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每年每人發放500元的乘車補助。投資268萬元,建設了高標準的便民服務中心和村民文化廣場。在她的領導下,村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不斷提升。

下店子村先後迎來了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央第一督導組、省委巡視組、省委“兩學一做”督導組、省委組織部等調研指導,並獲高度肯定。村黨支部連續多年獲評區級先進基層黨組織榮譽稱號,20XX年被河北省委評爲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石秀芝本人連任市第十三次、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先後獲評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河北省“千名好支書”,承德市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先進女能手”、承德市“感動承德十大新聞人物”等榮譽稱號。

篇六: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趙韶青,男,1974年4月出生,200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學歷,現任新寨店鎮趙刀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自上任以來,趙韶青着力建強班子,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積極謀劃發展產業。在他的帶領下,趙刀寺村先後榮獲“國家級森林鄉村”“省級森林鄉村”及市級“美麗鄉村”“文明村”等稱號。20XX年,趙韶青榮獲河北省“千名好支書”。

一、抓班子、帶隊伍,切實提升組織力。20XX年村“兩委”換屆後,在趙韶青的帶領下,趙刀寺村黨支部高標準謀劃“開門一件事”活動,嚴格按照“四議兩公開一監督”程序,廣泛徵求村民意見,爲全村更換智能水錶325個,整修田間路4條,投資10萬餘元修建文化大舞臺1座,爲本村及周邊羣衆提供了一個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得到了上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認可和人民羣衆的一致好評。深入實施“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村“兩委”召開班子擴大會5次,召開村監會成員、黨員村民代表會3次,討論如何讓“小微權力清單”發揮大作用。20XX年10月,趙刀寺村作爲縣“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推廣示範村接受全市觀摩,趙韶青介紹了“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的推廣經驗。

二、抓基礎、強保障,夯實戰鬥堡壘。趙韶青上任以來,先後投資30餘萬元提升村級活動場所,規範“兩室”建設,常態化開展基層黨建大提升行動。換屆後完善了村黨組織、村委會、村監會、集體經濟組織、綜合服務站“五位一體”協調聯動治理架構。按照就近原則將全村劃分爲5個網格,3名支委和2名離任幹部分別任網格長,實施黨建引領網格化治理。高標準開好黨建工作年會,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組織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以制度化、規範化的管理帶動工作質量的整體提升。趙韶青還積極組織文化演出、廣場舞比賽,開展“道德模範”“五星文明戶”“美麗庭院”等評選活動,20XX年度黨建年會上表彰疫情防控先進個人13人,持續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完善村規民約,全方位弘揚傳播好家風、好家訓。

三、抓發展、促成效,提升治理效能。“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趙韶青上任以來在完善村基礎設施、壯大集體經濟、謀劃產業發展上持續用力,投資20餘萬元的太陽能發電項目正在實施,建成投入使用後,每年能爲村集體增加4萬元左右的固定收入。在傳統種植業保面穩產增收的基礎上,積極謀劃特色種植、發展特色產業,形成了以養殖業爲龍頭的主導產業,奶牛養殖小區現存欄奶牛600餘頭,生豬養殖年出欄3000餘頭,蛋雞養殖達到2萬多隻。2022年度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到16。5萬元。村集體經濟實力逐步增強,村黨支部開展工作有了底氣,服務羣衆有了保障,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戰鬥力、凝聚力和號召力。同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健全完善村規民約,調動廣大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村內垃圾日產日清,加強污水治理和坑塘治理,建小菜園、小遊園、小果園5個,衛生廁所率達95%,在全村上下形成了大清理、大整治、大提升的工作格局。

篇七: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月上中天,皎潔如銀,月光散落在樹枝上,投射下斑駁的黑影。

踏着光影,劉佩仿繞着村莊轉了一圈,虎皮牆、紅瓦房、大戲臺……平頂山腳下這座小山村,一切顯得那麼靜謐、那麼和諧。

豐寧滿族自治縣黃旗鎮城根營村因地處城山樑古城腳下而得名。從破舊不堪的髒亂村到全省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美麗庭院”創建示範村,從發展緩慢的“落後村”到種植時差綠色蔬菜富民增收的“金土地”。一個村,因爲一個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子就是一個家,我就是來服務的,同大家把日子越過越好!”從20XX年當選爲城根營村村主任,20XX年被推選爲村黨支部書記,多年來劉佩仿是這麼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責任,扛在肩上;使命,放在心裏。鄉情牽起她最深沉的惦念,她用柔弱肩膀托起鄉親們的致富夢。

回報鄉梓打造美麗幸福新農村

父親終於回來了,裹着呼嘯的北風,迎着紛飛的大雪,踏着露底的布鞋,推開了家門——在劉佩仿的記憶裏,她的父親總是這樣來去匆匆,在母親心疼的嘮叨中,邊吃飯邊唸叨着一天的成果。

當了30年村支書的老父親,使潮河源村成爲縣裏最早修水泥路、通自來水、建博物館的村莊。父親舍小家爲大家的精神在劉佩仿心裏埋下了一顆種子,默默地生根發芽。

2002年,劉佩仿嫁到城根營村,開電腦打印服務店,承包土地種植蘿蔔,買翻斗車在外省跑運輸,短短几年間劉佩仿就成爲村裏的“致富能手”。

20XX年適逢村裏換屆選舉,渴望能過上好日子的村民們隔三差五地就來到劉佩仿家勸說她,推舉她當村主任,希望她能領着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

一個窮村,900餘人的生活自此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外闖蕩多年後回到村裏,環境還跟當初嫁入村時一個樣,低矮的房屋、殘垣斷壁的院落、泥濘而狹窄的道路。“改”,這是劉佩仿上任後心中浮出的第一個字。

街道改造項目啓動後,劉佩仿轉型成爲全能“項目負責人”,集規劃、設計、後勤保障於一身。早晨4點起牀,她盯工程看設計,和幫扶組一起跑部門要資金;晚上10點到家,她想方案做設計,琢磨着如何建設能更具韻味、更節省資金。

矗立村頭、設計新穎、長城造型的村莊標識古樸典雅,彰顯着山村的深厚文化內涵;新砌的長城垛,與各家各戶的紅牆灰瓦交相輝映,就地取材的虎皮牆給村莊增添了獨特美感;寬敞明亮的村民服務中心,漂亮溫馨的幼兒園,還有新建的露天戲臺……一幅新農村畫卷,在城山樑古城腳下徐徐展開。

爲民謀福帶領全村百姓共同致富

“村莊面貌的改造,提升了村容村貌,也改變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但最重要的是讓城根營村走上一條生產發展、羣衆富裕的道路。”劉佩仿不願讓鄉親豔羨鄰村的好生活,她暗下決心一定要帶領全村百姓共同致富。

20XX年,劉佩仿被推選爲村黨支部書記,在父親多年當村支書的耳濡目染下,她很快就適應了工作。上任伊始,她就研究政策,修壩、墊地、打井,啓動萬畝造林工程。又將公路兩邊平地流轉,打造萬畝蔬菜園,讓村民收入倍增。

“跟着劉書記,這日子過着靠譜!”村裏的黨員幹部和有意願的村民先建起第—批大棚,劉建春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大棚裏累累的西紅柿映紅了他的笑臉。一年下來,靠着兩個大棚,劉建春掙了4萬多元。

看到這麼好的經濟效益,其他的村民終於放下了思想包袱,城根營村的蔬菜大棚從最初的20個擴建至51個,佔地240多畝,吸引170戶農戶入股分紅,還帶動150人就業。20XX年,劉佩仿又在種植合作社成立了黨支部,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管理鏈條。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今,劉佩仿成爲闖市場的“領頭羊”、奔小康的“主心骨”,蔬菜基地規模逐漸擴大,引進北京諾亞莊園,城根營村的有機蔬菜成功打入北京、上海等地高端市場。

到20XX年,城根營村建成冷棚50個、暖棚34個,佔地面積5。8萬平方米,除了時差蔬菜種植,還發展了觀光采摘、新品種培育等項目,這些項目的建立,成爲城根營村脫貧致富強有力的保證。

幾年來,城根營村在劉佩仿的帶領下,各項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承德市優秀婦女之家”“五個好村級黨組織”“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城根營村得到了省市縣領導的高度關注和肯定,劉佩仿作爲河北省第九屆黨代表也獲得“河北省五四青年獎章”“承德市五四青年獎章”“脫貧攻堅市級優秀共產黨員”“感動承德十大新聞人物提名獎”及承德市勞動模範等榮譽。

脫貧攻堅築牢產業扶貧機制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要想取得脫貧攻堅的勝利,村黨支部必須發揮好戰鬥堡壘作用。”劉佩仿說。

自全市開展“脫貧攻堅黨旗紅”活動以來,劉佩仿更加堅定了讓全村百姓都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她迅速組織村黨支部成員,仔細研究了市縣的相關政策,制定了“一戶帶四戶”的扶貧機制。

城根營村原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通過成立誠美專業種植公司,種植西紅柿套種豆角,大棚採取由一戶兩委班子成員或富裕戶牽頭承建,4名貧困戶入股分紅的“一棚帶4戶”模式。其中有困難羣衆自發聯合建棚20個、富裕羣衆自己建棚3個、黨員帶頭建棚10個、村兩委班子帶頭建棚18個等多種組合模式。

同時,成立了大棚管理、技術服務、市場營銷三支隊伍,採用“政府+黨支部+合作社+金融+貧困戶+市場”的“六位一體”模式和統一種子、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統一價格、分戶經營的“四統一分”的管理,使全村328戶村民得到“一地生四金”的效益。

“城根營村雖然有了自己的產業發展模式,但是僅僅依靠大棚帶動畢竟單一。”爲了讓鄉親們的生活更有保障,劉佩仿多方跑辦,最終與北京一家林業苗木公司簽訂協議,建設林業苗木種植區,農戶每年還可獲得土地租金20多萬元,農戶們在種植區內務工也能獲得可觀收入。

不僅如此,劉佩仿還利用石趟溝自然村易地搬遷的時機,將該自然村300多畝耕地納入老種子研發試驗區,穀子、黑豆、黃豆、白玉米、糜子、黍子、紅小豆、綠小豆等這些正在漸漸淡出人們餐桌甚至快絕跡的傳統農作物品種,如今在城根營村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利用國道111線貫穿全村的沿線經濟,鐵路客貨站、煤炭儲貨場的交通優勢,我們要建設新民居,打造物流園區,進行坡地改梯田,把城根營村建設爲集‘農家旅遊+農業產業’於一體的新農村。”站在城根營村的規劃圖前,劉佩仿對未來信心滿滿。

透過那俊秀的臉龐,我們讀懂了她柔弱身軀內蘊含的強大力量;透過那堅毅的眼神,我們體會到她對於夢想的執着追求。無限的希望,在平頂山腳下這片土地不斷生長。

篇八: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走進豐寧滿族自治縣土城鎮張百萬新村,一棟棟排列整齊的新民居,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通往各家門前,一盞盞太陽能燈矗立在水泥路兩旁,廣場健身器材旁孩童們嬉戲玩耍的笑聲在村中迴響……

看到記者來到村裏採訪,村民紛紛聚集過來,一位老大爺笑呵呵地說:“多虧了張書記反覆給我做思想工作,要不現在我還在原來的破房子裏受窮呢!”

老人口中的張書記叫張士冬,20XX年當選村主任,20XX年任村黨支部書記。在村民們眼中,張士冬是一位辦好事、辦實事的黨支部書記,村民們都稱他爲張百萬的“領頭雁”。

“頭雁”回飛擔重任

張百萬村位於豐寧縣城北部,全村共有7個自然村,406戶1232人,其中貧困戶達到一半以上。1971年出生的張士冬在當地人眼裏是個能人,年輕的時候一直在北京發展,2000年回來搞工程,事業做得風生水起,每年都有幾十萬元的收入。

20XX年村裏換屆選舉,換屆前夕,張士冬的幾個兒時夥伴建議說:“今年村裏換屆你回來競聘村主任吧,帶領我們一塊幹。”當年張士冬高票當選。

張士冬上任後一瞭解才知道,村委會辦公條件差,且欠了20幾萬元的外債。爲了村裏能正常運轉,他揹着妻子偷偷拿出2萬元交給村會計作爲辦公經費。

當了村主任,張士冬才發現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村裏的事情非常繁瑣,每天忙得自己抽不出身來,工程上的事只好委託別人代管,所有的大型機械都賠錢變賣,幾十萬元打了水漂。許多朋友都勸他說:“乾脆辭職算了。”可張士冬覺得既然鄉親們這麼信任自己,就要幹出個樣來。

“頭雁”領飛建家園

上任伊始,擺在張士冬面前的首要難題就是:村莊面貌破舊,斷壁殘垣、垃圾和牲畜糞便隨處可見。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街道讓生活在這裏的村民苦不堪言。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張士冬決定改善村莊環境。他多次找到親叔叔,勸說其拆除臨建,拉直村裏的巷道。經過反覆勸說,兩個叔叔總算點了頭,可張士冬的父親卻找上了門,“哪有你這樣當幹部的,我們不求沾你的光,也不能專挑自家人欺負呀!”可是爲了村子的發展,張士冬頂着各種壓力,對村子進行了重新整理,利用拆出的空地拉直街道、規劃公園,並多方籌措資金對小街小巷進行硬化,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

20XX年,也就是張士冬被選爲村黨支部書記的那一年,國家開始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村裏決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對距離主村均在2。5公里以上自然條件惡劣、人畜飲水困難、居住條件差、出行困難的張貴庭溝、楊樹溝、二道溝3個自然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村裏有一部分人因房屋建造時間不長、故土難離、擔心搬遷後的生計等問題不願意搬遷。還有兩名獨居老人,因生活困難、無力支付自籌款不願搬遷。通過多次反覆上門勸說,張士冬總算做通了他們的思想工作,村裏又出資爲兩名老人支付了建房費用。20XX年年底,搬遷工程全部完工,62人高高興興地入住新居,其中涉及貧困戶15戶40人。

“頭雁”高飛謀致富

張百萬新村的建成使村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但這在張士冬看來,還遠遠不夠。美麗家園的建設不能僅僅侷限於村容整潔、環境優美,更需要走出一條屬於張百萬新村的致富路。

爲此,他帶領村班子成員深入研究、四處奔走,與豐聯中藥材合作社合作種植中草藥1600畝,村民以土地入股,獲得的利潤合作社和村民各佔50%,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每天還可以掙到100元。目前,合作社帶動25戶貧困戶已連續運營3年。依託堃泰農業有限公司,流轉土地450畝,公司統一經營種植麒麟西瓜450畝,每年帶動150戶村民,其中貧困戶50戶,戶均增收8000元。前不久,總投資1。5億元、佔地370畝紅澤育苗廠又落戶該村。項目建成後可直接帶動該村貧困戶88戶,每戶直接收益3000元,還可以直接吸納周邊鄉鎮600農戶進廠務工,戶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目前,該村已經流轉土地3100畝,僅此一項,就可實現收入100多萬元。同時,村民在公司打工每天都能掙到100多元,全村粗略估計年可增收230萬元。

貧困戶的收入提高了,可村集體經濟收入還是空白。如何在帶領百姓致富的基礎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張士冬一直在苦苦地探尋。

20XX年,省、市、縣下發發展村集體經濟資金150萬元,這讓張士冬看到了希望。在和村“兩委”班子及村民代表經過幾輪的商議後,他們依據豐寧壩上地區胡麻種植面積大的實際情況,決定利用這筆資金建一家亞麻粉加工廠。考慮到大家都不懂經營,該廠建成後租給了縣內一家企業進行經營,“去年,我們廠房建好後就和野許農業有限公司簽訂了承包合同,租期20年,每年租金7萬元”。

看到去年在村內種植西瓜的公司掙了錢,今年,張士冬帶領班子成員,流轉了100畝土地入股公司統一管理,50%收益歸村集體所有。100畝地當年就可爲村集體創造收益35萬元。

“如果市場行情好的話,明年我們打算再流轉150畝土地入股,這樣一來,僅此一項村集體經濟收入就能達到70萬元,再加上亞麻粉廠的租金,村裏每年都能有近100萬元的集體收入”。面對張百萬新村的未來,張士冬信心滿滿。

就是憑着這種舍小家、顧大家的精神,20XX年年底,通過產業發展、易地扶貧搬遷、環境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張百萬村實現整村脫貧出列,3年累計脫貧199戶521人,貧困發生率爲零。張士冬個人也先後被評爲全市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全省“千名好支書”,當選爲該縣人大代表、中國共產黨承德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代表。

篇九: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王勇,男,1978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趙州鎮西關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

西關村坐落在趙縣縣城西部,國道308貫通南北,交通便利,民風淳樸,戶籍人口2318人,707戶,共有黨員99人,村民代表50人,村監會3人。村“兩委”班子成員7人,其中黨支部5人、村委會3人。20XX年村“兩委”換屆,王勇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在他的帶領下,新一屆“兩委”班子全方位、多角度挖掘各項工作中的亮點與不足,主動分析對比自身的優劣勢,找差距、補短板、樹標杆,推動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落細落實。

黨建爲先,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工作能力。落實主體責任,全面從嚴治黨,他要求支部班子成員認真履行“一崗雙責”,對黨建任務進行職責分工,實行目標分解,責任到人,明確完成時限,細化任務。強化學習教育,促進黨員素養提升,他細化學習安排和內容,採取集中學習、小組研討和學習輔導相結合等多種形式,確保理論學習有計劃、有組織、有安排。落實組織制度,規範黨內政治生活,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堅持支部重要事項集體討論制度和主題黨日活動,豐富黨內政治生活,切實增強了黨支部工作的活力。

攻堅克難,推動城市更新和美麗鄉村建設。20XX年底到2022年初,爲了配合全縣城中村改造項目和城市更新項目的開展,作爲村支書,王勇同志帶領村“兩委”幹部不分晝夜的對需要拆遷的村民做思想工作,對政策法規進行細緻解讀,充分發揮黨員幹部帶頭作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完成了8戶村民的簽約和整體拆遷,以及永安路項目涉及的14戶部分拆遷。其中福享家園、永安路項目,拆遷完成後整理閒散土地18畝,全部納入村集體所有,增收410多萬元。

改善民生,真心實意爲羣衆辦實事解難題。上任後,他帶領“兩委”班子克服困難,對24處私搭亂建進行了一次集中拆除,還路於民,還空間於民,並且在永通路路南拆除違建後的空地規劃了一個小型綠蔭公園,建成後將“點靚”羣衆家門口的生活。綠化擴建、修街築路、灑水作業等等大大小小的事,只要是和羣衆利益相關的,他都盡心盡力、毫不馬虎。尤其疫情期間,他特別重視常態化管理,嚴格落實好“五包一”的各項制度,在督促疫苗接種時,還對行動不便的村民,開車上門接送,做到應接盡接。對全村11戶脫貧戶堅持定期走訪,及時瞭解生活中的困難,積極幫助解決。

“三治”融合,打開和諧善治鄉村治理新局面。推行“兩會一團”工作機制,發揮村情懇談會、鄉賢理事會、道德評判團作用,進一步健全“三務”公開、完善民主管理、規範民主決策、強化監督制約,推廣“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構建基層民主自治管理體系。爲了加大矛盾糾紛調解力度,他主張成立調解委員會,村警務助理積極引導羣衆依法化解矛盾、解決糾紛,切實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堅持以評立德,挖掘各類典型,黨建年會組織開展“道德模範”“身邊好人好事”推選,充分發揮正面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不斷激發羣衆道德自覺,形成文明新風尚。

“我們村基礎條件比較好,得益於政策支持,羣衆的生活環境和條件也越來越好,但是發展無止境,接下來,我將帶領全村幹部羣衆,再接再厲,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接續奮鬥,取得更大的成績。”說起未來,王勇充滿了信心和鬥志。

篇十: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春天梨花滿坡,秋天碩果累累……在白河縈繞的羣山懷抱中,白牆灰瓦的承德縣葦子峪村顯得恬靜而溫馨。曾經,這裏的村民過着靠天收果、外出打工的貧困日子。如今,走進村中,農家院裏住滿了遊人,採摘園裏洋溢着笑聲,家家戶戶窗明几淨……

“能過上今天的好日子,多虧有了孫書記這樣的領路人!”說起村支部書記孫桂生,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連聲誇讚。21年來,從村主任到村支部書記,孫桂生堅定不移地帶領羣衆走林果產業發展之路,一心一意爲村民謀事幹事,讓葦子峪村在擺脫貧困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一躍成爲全省聞名的“美麗鄉村”和“全國文明村”,奏響了小山村綠色發展的最強音。

抓黨建強制度,凝聚黨心民心

“基層是幹部的試金石,村幹部是不是真心實意地爲老百姓辦事,爲村子謀發展,老百姓心裏都有一杆秤。”孫桂生把這句話牢牢記在心中。

憑藉十幾年的村主任工作經驗,孫桂生對葦子峪村村情已經有了非常深入的瞭解,

對村裏的工作也有自己理解和認識。“村部平時無人坐班,老百姓遇到急事找人難。”爲改變這一現狀,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後,他組織召開班子會議,要求村班子成員實行坐班制,強調村內必須實現上班制度正規化。平時有事請假,沒事必須每天全員在崗。

“老百姓的難題不會因爲節假日就不出現,作爲村幹部,我們必須要保證在第一時間爲羣衆解決問題,千難萬難,不能讓老百姓犯難。”隨着上班制度的完善,孫桂生還組織進行了村級便民服務室和自然村服務點建設,讓羣衆來村辦事“叫得開門、找得着人、辦得了事”。制度的完善得到了全體村民的認可,村幹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意識日漸深入人心。

“基層黨組織的強弱,事關全村經濟發展。”孫桂生從黨建工作入手,築牢基層戰鬥堡壘,充分發揮好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他主動走訪本村黨員,定期組織召開黨員大會,組織學習黨課,對模範作用發揮好的黨員予以評優獎勵,對不積極參加組織活動的黨員予以通報批評。葦子峪村的黨建工作走上了正軌,發展黨員的各項程序也日漸規範,一批年富力強、德才兼備的致富能手加入到黨員隊伍中,爲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

在他的帶領下,村黨支部深入開展創先爭優、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活動,並培樹黨員帶頭致富示範戶5戶,劃分黨員衛生責任區6個,設黨員調解示範崗6個,建立黨員幫扶對子21對,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斷得到加強。20XX年——20XX年,葦子峪村黨支部連續3年被縣委組織部評爲“縣級先進基層黨組織”,20XX年榮獲市級“脫貧攻堅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孫桂生榮獲“‘6+2+1’優秀村黨支部書記”榮譽稱號。

抓產業促旅遊,帶動脫貧致富

葦子峪村以山地爲主,以果品產業爲基礎,但由於果園水源不足問題得不到解決,果品產量和質量受到影響。

爲改變葦子峪村果園現狀,推動果品主導產業的持續發展,孫桂生多次到農業開發、水利建設等部門尋求支持和幫助,爭取到水利、低壓電網改造、農業開發等項目資金。如今,已實現引白河水上山,完成鋪設管道1。5萬米,建蓄水池13個、高揚程6個,建水窖60多個,全村80%的果園實現水利化,爲果品豐產高產提供了堅實保障。

隨着果品產業的穩步發展,村民收入不斷提高。但少數村民仍未達到脫貧標準,此時經濟增長新的突破點成爲脫貧致富的又一難題。

葦子峪村距承德市區25公里,距承德縣城40公里,距安匠高速口12公里,公路鐵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結合村情,孫桂生認爲,發展鄉村旅遊非常適合葦子峪村。

孫桂生首先走訪有發展農家遊條件的黨員,提出個人看法,聽取黨員意見。經交流溝通,最終確定了王福、張民等一批黨員帶頭作爲農家院試點戶。農家院集餐飲、住宿、採摘於一體,當年建設當年見效,每戶年均增收5萬元。首批試點的成功,打消了村民的疑慮,有發展條件的農戶開始積極主動參與。在黨員的帶頭示範下,葦子峪村鄉村旅遊產業蓬勃發展,現已建成農家院10戶、垂釣園2個,並於20XX年——20XX年連續四屆成功舉辦“賞花節”及三屆“採摘節”,葦子峪村的知名度不斷提高,鄉村遊產業也成爲羣衆脫貧致富的新出路。

抓改造優環境,打造美麗鄉村

針對葦子峪村行路難、垃圾隨處亂棄、人居環境較差等問題,孫桂生積極帶領村班子謀劃項目,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廣泛聽取羣衆意見,最終確定了一批以“佈局優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飲水淨化、衛生潔化、路燈亮化、服務強化”爲目標的基礎設施類項目。

自20XX年開始,孫桂生主動向上級爭取項目及資金支持,僅4年的時間,累計爭取到上級資金3000多萬元,以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美麗鄉村建設爲契機,大力實施村莊改造。

在南山主街道硬化的建設準備期,由於水泥道路新建需要佔用村民土地及果樹,部分村民不願自家利益受損,孫桂生便帶領黨支部成員挨家挨戶走訪,擺事實、講道理、說發展、談未來,最終涉及到道路修建佔地佔樹的村民全部同意主動讓出,保證了項目的如期完工。

在項目建設施工過程中,孫桂生起早貪晚帶領羣衆一起幹,每天監督工程的施工進度和質量,化解各種矛盾及糾紛,最終實現了工程完工、村民受益的目標。

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全村已累計完成水泥路硬化17。3公里,新建高標準公廁6個,停車場3處,垃圾填埋場1處,累計栽植花草50餘萬株,實現了大小村落有路燈、水泥路面戶戶通、房前屋後花草相映,如今的葦子峪村已成爲名副其實的美麗鄉村。

篇十一: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李克發自20XX年擔任丁家集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恪盡職守,主動融入全鎮規劃,帶領丁家集村多次獲得省、市級榮譽:2007年度“市文明鄉村”、20XX年度“省級美麗鄉村”、20XX年度“省級衛生村”、20XX年度“市級森林村居”、20XX年度“鄉村振興綜合考覈先進單位”,20XX年被評爲“東營市第三批社會科學普及示範村”。

堅持抓班子強隊伍,打造羣衆滿意支部

李克發書記任職期間堅持辦事公正、處事公平、要事公開,贏得了羣衆的理解和支持。同時積極推動村內基礎設施建設,針對村內硬件設施進行建設與修繕,新建村級文化大院2間,衛生室一處,新建村級公路3000餘米、排水溝3000餘米,磚砌房臺5400平方米,木棧道270米,涼亭1個,刷牆漆2萬平方米,安裝LED路燈40餘盞,投資20餘萬用於村內綠化,使村居環境不斷提升,整個丁家集村都煥然一新。

始終以大局爲重,推進鄉村振興項目建設

李克發書記按照全鎮規劃,帶領村黨支部成員積極推動丁家集村及其周邊重點新戶鎮委黨校和鄉塾工舍培訓學校、花千谷、桃香十里等科普示範項目,在項目建設初期,積極動員村民進行土地流轉工作,做好政府與村民間的溝通協調工作,獲得了村民的一致認可,新戶鎮委黨校目前已承辦30餘期培訓班,參訓人數達2800人。

帶頭敢試敢幹,帶領羣衆探索致富之路

自2007年,李克發在養殖小區建起了養鴨大棚,年出欄5萬隻,在他的帶動下,不少村民也建起了養殖大棚,丁家集村養鴨產業初具規模,走上特色養殖致富之路。

篇十二: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莊春陽,女,1977年出生,中共黨員。現任文聖區東京陵街道金域社區黨支部書記,原白塔區襄平街道晟寶龍北社區書記,20XX年1月,因河西片區規劃調整調任金域社區黨支部書記。

金域明珠小區共有居民5099戶,在疫情期間莊春陽帶領着社區工作者隊伍第一時間對居民展開地毯式排查。因爲剛剛到任,居民對她還不熟悉,她對小區的具體情況也不是很瞭解,這給排查增加了難度,有些居民不願配合,甚至指責謾罵,面對這些,莊春陽只好把苦往肚子裏咽。貼通知、打電話、發微信、走訪網點、檢查樓道電梯物業消殺情況、入戶排查登記、每天上報重點地區返遼人員的具體情況、做好居民疫情恐慌安撫解釋……這已經成爲她帶領社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

疫情最嚴重時正值隆冬,天寒地凍,莊春陽帶着社區工作者不分白天夜晚連軸轉,在冰天雪地裏排查值守,她天天泡在社區,幾乎沒回過家。每個卡點她都要巡視,一天下來腰痠背痛,但是看到居民安全了,身上的苦累也變得渾然不覺。

爲了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莊春陽在社區成立黨員先鋒隊和護區小分隊,隊員由社區黨員、志願者、樓道堡壘戶組成。她帶領黨員先鋒隊和護樓小分隊與物業公司密切配合,每天堅持對外來人員的排查,張貼各類大小公告、通知上千餘份。同時每天對園區、樓道、轄區內營業網點、等場所進行排查工作,提高廣大羣衆對新型冠狀病毒知曉率和防範率,做到轄區內防控防疫工作無死角。

她深知,要打贏這場疫情狙擊戰,單單靠社區工作者是不夠的,一定要依靠羣衆,她帶領黨員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積極發動羣衆,利用微信羣宣傳疫情防控信息,在她們的帶動下,不少居民也積極參與到防控疫情工作中。大家齊心協力,共同築起一道堅實有力的“防疫牆”。

隨着疫情的不斷變化莊春陽知道,這裏容不得一絲放鬆。她帶領社區工作者第一時間對所管轄的商業網點及同德街農貿市場121個流動經營攤位開展疫情排查工作,同時與市場管理人員聯繫,告知如發現重點地區返遼人員及時與社區聯繫。

對於一名共產黨員來說,疫情尤其是命令,防控是義無反顧的責任。社區是這場戰鬥的第一道防線,而社區幹部無疑是這條戰線上最爲關鍵的主力軍。

“其實大家心裏都會恐懼,但是關鍵時刻作爲黨員、社區書記就是要衝到最前面。”這是莊春陽對社區工作人員說的話,而她作爲隊伍的帶頭人,更是用實際行動踐行着自己的誓言。

莊春陽心臟不好,疫情防控期間,因爲太累,她數次犯病,每天都要靠服用心臟病藥物堅持工作。她還是一名單親媽媽,愛人20XX年突發疾病去世。疫情期間她每天堅守在自己的崗位。爲了社區的防疫工作,她只好把孩子託付給年邁的婆婆照顧。前面是嚴峻的疫情形勢和萬千居民,後面是日思夜想的孩子,是年邁的需要陪伴的父母,作爲黨員,莊春陽義無反顧,堅決地把孩子託付給年邁的婆婆,每次跟孩子視頻通話,她總是簡單說句話就掛掉,因爲淚水早已止不住,作爲家裏的頂樑柱,她不能在老人和孩子面前崩潰。她說,她覺得虧欠孩子和家裏的老人太多太多。

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着每一名社區工作者,也如一爐淬火,磨練出真正的黨員本色。在漫長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莊春陽充分發揮了一名黨員幹部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展現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應有的奉獻精神,金域明珠社區的每一條街路、每一個樓宇、每一個角落等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從疫情防控知識和政策的宣傳到勸阻居民不聚會戴口罩,從重點部位到重點人員排查管控,每一項工作,都實實在在體現出社區書記的奉獻和擔當。回首這段經歷,莊春陽說,雖然辛酸,但更多的是欣慰,因爲通過他們的努力和付出,他們守住了轄區居民的安全,這比什麼都值得。

篇十三: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東代河村黨支部書記張連慶於1987年9月入黨,任村黨支部書記8年,20XX年6月27日,被河北省委組織部評爲“千名好支書”。回顧來時路,闊步新徵程,張連慶團結帶領東代河村黨員幹部和羣衆,凝心聚力謀突破,真抓實幹促振興。

一、堅持思想引領,帶好黨員隊伍。作爲村黨支部書記,始終將思想引領放到重要位置,以思想建設抓好黨員隊伍,確保黨員管理到位、教育到位、引領到位。一是嚴肅組織生活。嚴格落實黨員活動日、“三會一課”、談心談話制度,今年以來,依託“多彩主題黨日”開展集中學習5次,累計參加150餘人次,進行談心談話30餘人次。二是辦好每日“夜校”。每晚8點至10點,組織集中學習、專題議事。帶領村“兩委”幹部帶頭學、帶頭講,黨員、村民代表輪流主動學,強化組織紀律、充實課堂內容、提升學習實效,累計組織夜課學習超2000小時,相關做法在《滄州日報》刊發。三是打造學習平臺。依託“遠程教育平臺”、黨員教育培訓基地等載體,以鄉村振興爲主題,學先進典型事蹟、學艱苦奮鬥歷程、學相關技術知識。今年組織培訓3次,黨建觀摩5次,與企業“結對共建”2次。

二、堅持精準服務,抓好基層治理。堅持推動基層黨建工作與服務羣衆工作有機融合,構建黨建服務新格局,打通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一是在服務陣地上出實招。依託黨羣服務中心,打造“東代河村綜合服務站”,推行“一站式”服務,融合業務諮詢、受理審覈、代辦繳費、糾紛調解等多項服務,解決助民便民“最後一公里”難題。高標準建設圖書閱覽室2個、多功能活動室1個、黨員活動室1個,組織開展“讀書日”、“參觀日”等活動,吸引羣衆走進支部、參與共建。二是在精細管理上下實功。精細劃分網格14個,將熱心村務、辦事公道的14名年輕黨員確定爲網格員,全面負責推進網格內衛生、防疫、宣傳等工作。村內購置巡邏車1輛,村黨支部書記張連慶帶領1名村幹部進行全天候全方位巡邏,監督各網格工作落實情況。三是在治理措施上求實效。堅持以黨組織爲主導,搭建“能人議事”平臺,吸納致富帶頭人、紅白理事會人員、宗教界人士等能人賢士80名,舉辦議事活動300餘場,解決問題100餘個,以更快捷、更方便的途徑暢通民意、彙集民智、解決民憂。

三、堅持因地制宜,建好美麗鄉村。近年來,帶領村幹部羣衆,着重在打造美麗宜居新農村方面發力。一是抓設施建設。整修道路11條,累計整修長度達4910米,並利用道路兩邊空地建成公園2處、文化廣場1個。完成廁改和氣化355戶,完成率均達到100%。二是抓環境整治。嚴格制定、實行村民門前“三包”制度,將衛生管理分配到戶,責任落實到人。購買清掃車,落實垃圾上門回收機制,定時、定點統一將垃圾運送至集中存放點。清理私搭亂建2處。組織開展“見縫插綠”行動,累計綠化面積1。2萬平方米。東代河村先後被評爲“省級森林鄉村”、“美麗中國河北樣板村”、“滄州市文明村”。三是抓交通安全。因地制宜建設小型停車場5個,中型停車場1個,劃設路邊停車位343個,路口落實“四樁四帶四標識”,交通勸導員常態化開展工作。村內車輛停放井然有序,羣衆交通安全意識不斷增強。東代河村被評爲“滄州市交通安全示範村”。

篇十四:千名好支書事蹟材料

20XX年1月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以來,鄭書壽堅持以黨建引領村莊發展,傳承紅色基因,打造“紅村鳳林”“古韻鳳林”“宜居鳳林”3張名片,立志實現鳳林“一年大變樣,三年換新顏”,把家鄉建設得更好更美。在他的帶領下,鳳林村獲得了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省美麗鄉村特色精品村、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文明村等多項榮譽。他本人也被評爲“省擔當作爲好支書”。

“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資3000餘萬元加快推進‘紅都綠野’鄉村振興精品帶建設、鳳林美麗庭院等重點項目,花大力氣整治鳳林溪,修建步行棧道、親水平臺、碇步;投資150萬元統一打造溪邊亮化工程,並整合溪邊30多戶農家庭院,讓鳳林村的晝夜都有自己獨特的美。”鄭書壽說,今年,鳳林村更是抓住紅色美麗村莊和未來鄉村創建試點的重要契機,圍繞十大場景建設,計劃投入1000餘萬元,以“雲上村社”、美麗庭院等八大項目爲重點,推進省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項目,修復鳳林路3號民居等9幢古建築、1座老橋,修建通往冠尖古道2條、通往赤砂自然村古道1條,完成仿古外立面改造項目,留存鳳林古韻,致力於將鳳林村建設成爲全省一流、溫州典範的紅色美麗村莊。

“我們通過入股浙江紅培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落實飛地抱團項目等,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強村富民,增強黨組織引領村莊發展的作用。”鄭書壽說,相較20XX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增長約70萬元,同比增長235。41%,經營性收入增長約80萬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