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

儒學之外作文

本文已影響 7.5W人 

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社會動盪不安。一時各門各派、奇人異士,各抒己見,如百花爭豔。但只要一提及諸子百家,國人首先想起的是儒家,亦唯有儒家纔可承擔其重。於是乎人們便將山東曲阜那尊已內化爲“國學”的孔子雕像深深烙印在心底。不知它在歲月塵埃起落飛揚中,在似水流年一去不復返時,是否會常感到寂寞。

儒學之外

翻閱歷史文獻,撥開滾滾硝煙,靜觀潮起潮落之時,不難看出閃爍在歷史長河裏的智慧:這裏有巧制機關、省時省力、便捷於民的墨家之謹,有以農爲本、耕耙碎土、推廣農家之學的農家之實,有無爲而治、率性而行、不拘世俗的道家之狂,有克己奉公、明辨是非、公正廉潔的法家之清,還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保家衛國的兵家之勇……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由春秋戰國可窺華夏千年。國學所涉,千行萬業,無論天文曆法,還是百姓生活;無論入仕之途,還是修身養性,都可歸“國學”。

春秋戰國時期,國學之廣之深,空前絕後。但這進入曇花一現,隨着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國學很快沉寂下來,正如魯迅先生嘆息北大一般,“神一支響箭也沒有一點回音”。即便有,怕也是一番“寬、恥、信、敏……”之類云云,叫人生厭。

對國學的誤讀,使國人的生活越來越狹隘。當越來越多人遵信“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時,到世紀之初我們才發現我們最需要的國學並非就指孔孟之道。

恰是如此,我們首先應該明瞭:究竟何爲國學,國人又該如何正確傳承“國學”。唯有先探其究竟,方注意些細枝末節的解決。

何爲國學?在字典的解釋是“我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這也就包括了哲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學、語言學等。如果說儒學蘊含了其中多種學術,這也只能證明儒學之博大,以儒學代國學之稱,實在是以偏概全、使人誤讀。

至於如何傳承“國學”則需要多管齊下:一方面,作爲文化的傳承者,國人有責任研習併發揚國學。這便意味着國人不能都把自身發展定位在仕途上,而應有選擇地隨性情追求不同於他人在學術上生活之道。另一方面,作爲文化的載體,國家也應該積極關注國學的健康發展。不但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擴大教學規模,而且應該倡導思想自由之風氣,讓國學得以在更廣闊的沃土成長。

青松之間的一方淨土,屹立着孔子的豐碑。他孤獨的身影已在歷史的黃頁拖得很長很長,似乎他也在等待着什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