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

最初和最終的善意作文

本文已影響 9.38W人 

張曉風曾說:“一杆簡單的雨荷,可繪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葉,支撐了多少世紀的傲骨。”我想,文中母親的小小善舉便是這杆雨荷、這片青葉,一則故事將其迸發出的靈魂微光封印其中,經年後翻開,仍散發着縷縷清香。

最初和最終的善意

母親用實際行動教會乞丐用勞動獲得財富。但是,如果乞丐沒有遇到起初看似不近人情的母親,而是一位“慷慨”的好心人,恐怕他嚐到甜頭,也就在乞討之路上一去不返……

人人皆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固然值得肯定。佛曰:“善如一火炬,萬火引之,其火如故”,只是這“引”,絕不等同於盲目奉獻,而蘊含着智慧與方法。否則,非但不能融冰化雪、溫暖人心,而演變爲噬人火焰,也未可知。

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盲點》一書中這樣寫道:“多數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爲其實有違自己的道德標準,這是人類認知過程中的一個‘盲點’。”現實生活中,人們對這種“沒有意識”又給予了接納與寬容,如在動物園違反規定給動物餵食,爲了擺脫乞丐地追纏而打發零錢等等。其實,這類與“善”的認知不合的行爲的本質不過是自欺欺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推脫與逃避。面對此,我們不僅需要正視道德缺失的現狀,更重要的是要清除這些“盲點”。

幸運的是,有人正在努力實踐,使最終的效果與最初的善意接軌。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穆罕默德·尤努斯從美國留學回到孟加拉後,發現慈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而通過小型信貸等金融和商業手段卻能幫助貧困人口在經濟上獲得獨立,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通過奮鬥改善生活。他放棄了原本安逸的生活,卻因施善有道被譽爲“窮人銀行家”。《鬼谷子》雲:“度之往事,驗之來事,參之平素,則可決之。”行善亦如此。面對需要幫助的人,第一要義便是放下手中雜亂不堪的線頭,擦亮眼睛,尋找最主要的部分,看清別人真正需要什麼,我能真正給予別人什麼——於是,陰霾自然散去,豁然開朗,真正的善良之路也在腳下鋪展開來。反之,如陳光標爲吸引村民來看自己的演唱會而允諾一戶一頭豬的行爲,不過是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

與此同樣重要的是,適度的善意與關懷,或許才能最大限度的幫助別人,才能讓人產生濃暖意而不至於感覺被冒犯。很多時候,我們懷着善意關心身邊的人,可好奇心和關懷心通常只有一牆之隔,拿捏不當,反而會使受助者受到傷害。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曾在作品中記錄過這樣一件事。一次,他和患有智障的兒子光在步行訓練時引發了光的癲癇小小發作。每當這時,他緊抱住光並讓光在地上坐下,保持靜止而無法應答旁人。一位中年婦女趕來招呼,跳下自行車便將手搭在光的肩頭。光最不喜被陌生人觸碰身體,婦女被強硬駁回後憤然離去。顯然,她積極表現出令人難以接受的善意,問題就在於沒有掌握好度,過猶而不及。與她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遠處一位少女,注視着他們,從衣袋裏露出手機卻並不完全掏出。他頷首致意傳達的信息是:我就在這裏守護着你們。這深深暖意令作者難以忘懷。可見,在這個對不幸之人只抱有強烈好奇心甚至都不具備最基本的好奇心的社會裏,那位少女關切且適度的舉止方是真正的行善之道。誰都會有好奇心,而她關切的眼神卻在淨化着這種好奇心,是以散發出羅曼羅蘭所言“靈魂的香氣”。

莊子說:“以有涯隨無涯,殆矣!”我想說,用有限的生命探索真正的施善之道,終會收穫無限善意和感動!縱然,那真正的善意之光如螢如豆,可交融匯聚成光的海洋,也該有貫日長虹,駘蕩春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