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

記憶·中秋小作文

本文已影響 7.69W人 

中秋是團圓的節日,與團圓相對的是,是別離。

記憶·中秋

中秋是適於旅人、羈人、客人的;不旅居的人,是不能感覺受到那輪圓月的!月亮,始終隨着思鄉人的腳步,你到哪,它到哪,將一襲輕輝灑落,愈顯的冷清。旅居在外的人,當秋月升起,思念更加一絲惆悵,路途上的人,更加快回家的腳步。

我們中國人,是活在月光裏的。

月亮對於古人,是一份磨折,百里之遙,即是遠隔,數日不達。故古人多旅居在外。而逢中秋,天空愈顯的澄澈,月亮則如旅居之人般,先是月牙,尚有同病相憐之意,但旅人的思家之情彷彿隨着那個月亮長大,而漸漸長大,到中秋之時,竟然圓了。月涼如水,將旅人的思念攪成團,磨成漿,彷彿一個大琉璃,將思鄉的人裹在其中,落寞而又無可奈何。當這種感情無處釋懷,撐破胸膛,脫口而出:“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嘆息。才發現,無論身居何地,唯有那輪孤月,同時照着他與家人。

跨過了古代,還是那輪明月,讓我們賞析。那些先人思鄉的詩詞,化作濃濃的血液,流入我們的血脈之中。

交通發達了,下有高鐵,上有飛機,幾千裏的路程,半日即可到達,但改變的是方式,不變的是心情。

居小鎮,鎮上十字路口的小車站,往日天黑以後,早就略顯冷清,偶爾最後一站的公交車上,稀稀落落的幾個人,路邊的熱餚攤、烤雞店都要收攤了。小鎮上的夜晚是清靜的,靜到讓人寂寞。但中秋這天,卻不是這樣的。一輪圓月已經升起,將稀稀的一排路燈,爭得一點兒光都沒有,滿眼的全是月亮的清輝。來來往往的公交車,擠的滿滿的,車站上喧鬧着,熱餚攤,高高的挑起一盞亮燈,買餚的人排成一長隊,排隊的互相打聽着。“太晚了,你們值班到這時候?”“可不,再晚也要回去,估計老爸老媽都等急了,順便割點熱餚,喝點!”每個人的話語裏,透着對家的思念,儘管那個家,每天都回幾次。

中秋是一種儀式,是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養成的習慣。唯有今晚,是我們中國人的宗教儀式,月圓人圓。月上柳梢頭,那些忙碌的人們,才能閒下來,居中庭,擺一桌子的菜,對着那輪圓月,第一杯,灑酒敬天,第二杯,敬獻給老爸老媽,然後,纔是自已的一杯。愛人殷勤的給滿上,一飲而盡,才顯出自己在外辛苦掙錢有了承認,也真感覺生活有了奔頭。

現代社會交通如此發達之下,無論南北,回家已不再是奢望。但逢中秋,車站、機場、碼頭都是熱鬧鬧的,到處是回家的渴望,哪怕是山野小鎮,那輛破自行車,車把上掛着兩包月餅,也在月輝裏唱着回家的歌。

這就是中秋,從大文豪蘇軾的《水調歌頭》,到小鎮農人自行車上掛的月餅,“人生代代無窮已,明月年年望相似”,古今的同一輪圓月,浸潤了我們中國人骨子裏的團圓、團結、希望的情懷,變成無論我們身在何地,都要回家的理由。

寨裏中心小學 譚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