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

“取長補短”的來歷作文

本文已影響 9.75W人 

我們現在都認識“取長補短”這則成語,也明晰了它的基本含義: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通俗地說:就是要善於發現他人的長處,學習他人的優點,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達到完善自我的目的。可是,大家知道“取長補短”的來歷嗎?那就讓我來告訴大家吧!

“取長補短”的來歷

這要追溯到古代戰國那個時期,有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叫滕國。由於那時特殊的歷史環境,弱小的國家總會受欺負的。爲了自身國家的安全,滕國只能尋求大國的幫助。當然,滕國的國君意識到:要爲滕國的未來着想,只有自身富強起來,而不能總依賴他國的庇佑。

就這樣,他思來想去,和大臣們探討商議,也沒有想到可行的辦法。後來,他聽說著名的思想家孟子經過這裏。孟子非常有學問,而且見解獨到,必定有強國良方。

孟子就勸滕國的國君施仁政,效仿堯舜,而且又說到:“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爲善國。”意思就是要他發揮地區優勢,截取長的地方補上短的地方,必然使滕國強盛起來。滕國的國君聽了沒有妄加評論,只是微笑應付。

此後,“取長補短”一詞就一直沿用下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