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二

讀書佚事作文

本文已影響 9.93W人 

寒假裏的一天,我待在家裏無事可做。好容易熬到媽媽回來了。她手捧五本書放在書櫃裏,説:“聽別人説,這幾本書很好看,你看一下吧。”説完她便走了。

讀書佚事

我大喜過望,拿了一本書出來。書名“三國”十分顯眼。這不就是改寫之後的《三國演義》嗎?有什麼好看的?然後,我在“三國”旁邊找到了作者。我大吃一驚——作者居然是個日本人!我想:羅貫中都寫得這麼好了,他還能寫出什麼來呢?更何況他還不是中國人。想了想,我把書放了回去。很快便開學了。閲讀時間裏,有的人拿起了自己帶的書。

有的人跑去圖書架借書,而有的人卻連一本書也沒有——那個人就是我。此時,我不願去圖書架借書,試着找出一本我想看的書。書包、抽屜都找遍了,只找到幾本剛發下來的課本。可是現在是閲讀時間,我怎能看課本呢?看着大家每人拿着一本書津津有味地看着,我想起了家裏的《三國》,也只有它可以試着看一看了。於是我決定這星期五把它帶回學校。

終於到星期五了。回到家後,我首先把那本受到冷落的《三國》放進書包裏,也不管它是不是真的很好看了,從下星期開始,我將會閲讀這本《三國》。回到學校,我拿起了這本書。仔細觀察,“三國”二字採用了行草的字體,赫然印在紙上。粗獷而又有靈氣的字體,彷彿就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縮影,這是這本書封面的亮點,為這本書增添了一些神氣。

我先看作者介紹。原來此書作者是吉川英治,是個日本文學泰斗,歷史小説大師。書上説:其文清新雋永,如行雲流水般流暢,又如陳年好酒般歷時愈久而愈見醇香。這時我想:我能否接受日本人改寫的《三國演義》呢?我開始閲讀正文。起初,我還有些抗拒:中國人和日本人是文化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既然不是同樣文化的人,在文化上就必定或多或少存在着差異

沒準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到了吉川英治手裏回爐重造後,就變了味了。可是我看了一會兒,就感覺自己的思想我這本書融為一體了。我發現,這本書除了小細節上沒有照搬原著,主要事件與其一致,而且內容更詳盡,文字更雋永,道理也更深刻。書中劉備對黃河的思考令我陷入了思緒;為母親買洛陽茶使我思考孝道;送張飛寶劍讓我看見江湖義氣。不知不覺,時間的腳步已從這頭走到那頭。我放下書,滿足地走出了教室。

常言道:一日無書,百事荒蕪。沒有書,世界就像是一片空空如也,長滿野草的田地。讀書越多,耕耘也越多;莊稼多了,野草就少了。這莊稼,是讀書時的入迷;是讀書後的思考,是思考後的滿足。可縱使莊稼再多,野草總還是有的。

於是我們渴望從書中汲取知識。讀書越多,樂趣越多;讀書越多,思考越深;讀書越多,眼界越廣。

猜你喜歡

熱點閲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