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

談談生活中那些“共享”作文

本文已影響 8.04W人 

今年夏天街頭的色彩很亮,橙色的摩拜,黃色的ofo,綠色的電動單車,藍色的小鳴……隨着共享單車的走紅,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理念好像重新出現了“共享”這一概念。

談談生活中那些“共享”

“共享”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義來理解,便是“共同分享”,聽上去好像和“公用”沒什麼區別,我不禁想起了老一輩人總說的:住公房,吃大鍋飯之類的概念。時代快速發展,人類從公用走向私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私家車、私人公寓、私人花園出現,生活在城市裏的人們似乎更喜歡把自己隔離成一個個獨立體,那爲何又出現了“共享”現象呢?

在我看來,“共享”是基於個人經濟可承擔,但出於其他因素而選擇與他人分享的理念。比如,我想騎自行車上學,但學校周圍停放自行車不安全,這時我可以選擇共享單車;又如,從家中帶籃球去體育場實在不方便,那麼就可以使用共享籃球……共享資源帶給人們的便捷,逐漸讓住在鋼鐵森林裏的人們之間重新建起了一種“網”。

其實在生活中,除了共享單車這種穩定產鏈和共享書店這種爲人所熟知的現象,還有很多行爲也夾帶着“共享”概念。我去西安旅遊時,夜晚參觀完景點打車難,當我們站在街邊揚招出租車時,一輛已坐了乘客的出租車停下,司機搖下車窗並詢問我們要去哪兒,得知地點離已坐車上的乘客目的地很近時,他欣然讓我們上車,這不也算一種“共享”嗎?我又想起了去山區景點時,海拔高氣溫低,當地總有出租羽絨服的,共享行爲確實早就開始滲入我們的生活。

可能上文兩個例子都建立在資源短缺、環境惡劣的情況下,那在資源充沛、環境良好的大城市中,共享產鏈能存活下去嗎?我想答案肯定是能,再發達的城市也總會出現不方便的時候,比起我在西安的搭車經歷,上海的嘀嗒拼車似乎更普遍些。城市中的共享機緣其實不妨還能再想出幾例:在地鐵、公交車上共享耳機,或是共享報紙,給乘客打發打發時間;在飯店、遊樂場等公共場地,可以共享充電寶,避免手機沒電的難題;在小區每次在樓下帖表,請住戶們填寫電量時,不妨提供一支共享水筆……用心去發現便能察覺到緩解問題,拉近人們距離只需“共享”即可。

共享資源確實利處多多,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保護這一產鏈,共享單車被破壞、亂停亂放的現象就讓運營商和消費者雙方都很頭疼。或許“共享”理念背後最重要的就是將分享的事物當作私人的一樣珍惜愛護,才能讓“共享”深入人心,讓人與人之間重新建立起信任的網絡。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們會放棄在烈日下獨自撐傘,而是選擇與衆人一起在樹下乘涼,讓我們攜手營造一個共享時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