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初三

端午糉飄香作文素材

本文已影響 8.53W人 

小時候,除了春節,便是最愛這端午。免去一天的忙碌,聚成一堆,笑着樂着玩着。闔家歡樂。

端午糉飄香

兒時愛慘了老家。每次過端午,我永遠是第一個邁出家門的。趴在車窗上,往外望。記憶中的綠糉葉浮現在了眼前,糉香縈繞在了身邊。外面的街道空無一人,處處聳立着如同鳥籠一般的高樓大廈,將人情味緊緊的鎖在了裏面。壓得喘不過氣來。

如果說城市是鳥籠,那農村便是森林。每一到過節的時候,便最是熱鬧的時候。

爺爺家有十多口人。聚在那一個小小的正間裏猶如下餃子一般,擠擠碰碰,笑聲四起。女人們在庭院裏包糉子。奶奶總願意在端午節這天包糉子,洗雞蛋,說是“在那天就應該做那事,太早太晚都不好”。男人們在正門前抽着煙,談論着家鄉事。最得意的沒過於我們小孩子了。將十五沒有點的“老鼠燈”拿出來,先上演一出“老鼠賽跑”,跑跑停停,歡歌笑語。但最遭殃的也是我們這羣孩子。大人們湊在一起最愛討論的便是孩子的成績,每一聽到這“一溜煙兒”那一小羣便奔回自己家,幫着母親包糉子,洗雞蛋。

我最愛的就是待在奶奶身旁跟她一起包,因爲她總會邊包糉子邊給我講一些事。綠油油的糉葉環成一個漏斗形,先在裏面放倆粒花生,再鋪上一層白白的糯米,用清水澆上。水順着小孔流下來。“燕兒,這叫除舊迎新”。挖一個小洞裏面放一顆蜜棗,配上剛纔那個花生,是我家獨有的味道。“這啊,叫先苦後甜”再鋪上一層糯米,用糉葉包成一個三角體的形狀。我沒有說話,等待着奶奶講那一段故事“這糉子啊,是角狀的,是人與神溝通的靈物。話說古時候啊……”

每到端午,奶奶一定會講這個故事。聽了千百回了,卻總是聽不倦。每一次聽,都會有新的味道。

“進來幫忙擡喲!”“來嘍!”一聲叫喚,一聲應。一個個綠油油的糉子上了鍋,中間擺上幾個雞蛋,蓋上蓋子準備煮了。老家還有一個令我歡喜的那就是“竈臺”,那可是要真正生火的。往裏弄上乾柴,取一個包水果的紙點着,待燃的差不多了,就扔到裏面。這扔也是講究方法的。要往裏扔,往小木頭上扔。這纔好點。

糉子很快就出鍋了,揭開蓋子,一大鍋水汽向上冒着。打開門,熱氣開始向外冒,細長的雲霧遮住了屋頂,彷彿天上的白雲跑到家裏來了。整個廚房都是雲霧繚繞,如踏仙境。

水汽要等一會才散,可糉子卻等不及了。伸出一雙雙小手,等待着我給他們扒衣服。爺爺很嚴格,沒到點絕不準吃。可奶奶很照顧我們這羣饞貓,總是偷拿出糉子和雞蛋給我們解饞。哪怕爺爺看見了,奶奶也給我們打掩護,讓我們跑的遠遠的,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糉子格外香甜,糯糯的口感和鹹甜的味道縈繞在口腔,勾起了內心一陣陣的酥麻。咬到蜜棗的時候,總會甜的牙疼。但每次哭過後,都會去咬下一口,然後再哭。那時候哪家孩子哭的時間最長,哪家的糉子就越甜。端午節成了唯一可以哭的節日。

糉子鍋裏的雞蛋味道也很棒。雞蛋在糉子鍋裏遊過泳後,穿上了一件褐色的外衣。輕輕咬一口,糉葉的香味充斥着口腔。雞蛋是要蘸糖吃的,甜絲絲的感覺在舌尖上跳舞,在心尖上暢遊。無與倫比。只可體會而不可言會。

午飯過後,最讓我興奮的事來了。綁“五數”。那是由五種綵線編成的一個小繩,分別綁在人的五個地方。頸,雙腕,雙脖。小姑娘愛美,小時候又沒啥飾品,自是最愛綁這東西。看着奶奶的手上下穿梭着,像是織女下凡一般的靈巧。挑。捻。系。轉。扣。一個小小的五數就出現在了掌心。小巧玲瓏。連父親也鬧着要綁一個。

彩虹般的五色線系在身上。孩子們都爭相出街,比一比誰的更漂亮。這個比賽沒有冠軍,因爲每個孩子都覺得自己的最漂亮。大人們也都樂在其中

母親每次端午節下午都會煮銀耳湯,象徵着甜甜蜜蜜。可銀耳湯剛煮出來的時候並不好喝,又熱又酸。讓人忍不住將五官皺在一起。每次看到我這個樣子,奶奶都會笑着跟我說:“孩子,萬事開頭難,有時需要等待時機。”

到了晚上。男人們還在飯桌上把酒言歡,臉上都有了紅暈。女人們在炕上閒聊,扯着家常。孩子們則在外面,將燈點上,四處嬉戲。偶爾有個孩子摔倒了,也都利索的爬起來,繼續追逐打鬧。

星火點點,每家都冒着裊裊炊煙。明月高掛,家人一起把酒言歡。歡歌笑語,坐在一起扯個家常。醒世鈴音,鼠燈中的嬉戲玩笑。

有一種美,叫家鄉的風俗。有一種愛,叫故鄉的節。有一種人,叫鄉人。(公衆號:平靜初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