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

儒道合一,珠聯璧合作文

本文已影響 8.36W人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諸子百家一共189家,形成學派的有12家。而影響中國社會兩千年的,儒道最深。對於兩者的共存問題也有各種各樣的看法,而我認爲,一個人無論成功與否,都應心懷儒道二者。

儒道合一,珠聯璧合

籠統來說,儒家像是第一人稱,注重去提高發展經濟,提倡精忠報國,以人爲的因素去改變事物;而道家就像是第三人稱,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活着,不改變一切,順其自然就好。而兩者的性質在我眼中卻恰好形成了互補:當一個人年少有爲的時候,正是遵行儒道的時候;當他遭遇失敗、貶謫亦或是懷才不遇,便可以秉承道家,讓心釋然,從而得到心靈與精神上的解脫與自由。

儒傢俱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時代需要的變化而不斷改變面目。儒家一向提倡“孝親敬祖、忠君報國”的君子行爲,正如梁漱溟的次子樑培恕先生所說:“先父之所以把自己救世的想法轉向儒家,是因爲他在看了儒書之後,認爲孔子的生活態度是適合於人類的,他認爲儒學積極樂觀的人生思想是很爲穩妥的思想,儒學能夠把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實際日常生活都打理得十分妥當。對於儒學思想的深入學習,正是每個人不斷提高的過程。”宣和四年,岳飛應聘衛國出征,其母在他背上用衣針刺下“精忠報國”四個大字。他在《滿江紅》中寫道“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抒發他滿滿的情懷,不慕名利權貴,只爲以身報國,只爭朝夕的精神。儒家的“精忠報國”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髓之中。也許這就是儒學能貫穿歷史影響至今的原因吧。如今正值新時代,我們不也是把中國夢與個人夢相結合麼?不論時代怎樣變遷,儒學的本質亙古不變。

當然,古代人們的生活和事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是所有有才之人都能得到皇帝的重用,也不是所有官員都能一路升官飛黃騰達。如果執意要在“官場”這個樹上吊死就顯得很迂腐。當他們在儒家這條路上走投無路之時,便可以選擇人生的底線——道家。與其在官場撞得頭破血流死無全屍,不如放下這一切,歸隱山水順其自然罷了。道家思想的特徵之一,是通過各種修煉而達到永恆不死的至高完美境界,"因而開創了中醫養生學";又從煉丹實踐中發明了火藥,中國四大發明都與道教有關。從養生學源流的角度說:壽命無限。古代有許多文人才子選擇歸隱,他們選擇歸隱大多是因爲厭惡官場黑暗,爲了尋找心靈桃花源,寄託自己的靈魂。歷史上記載最早的歸隱者是西周的伯夷和叔齊,武王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采薇而食,餓死於首陽山。兩個人生前寫下了《采薇歌》:登彼西山兮,不知歸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後來東晉的陶淵明把歸隱發揚光大。後來很多的詩人都紛紛仿效。後唐王維,年輕時期官場比較順利,也做到了大官。後來因爲好友張九齡被貶而看透官場之黑暗腐朽,便毅然辭掉官職,歸隱田園。雖然他的歸隱中有道有佛,但已經可以看到道家“保全”的本質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便是他人生的真實寫照。走投無路之時,不妨放下這一切,擡頭看看天空,便可以使靈魂得到解脫。用今天的詞來說,可以看做“佛系”。它不是不思進取,它只是在遇到困難之時的良好心態,而並非消極。

所以,光有儒家的“報國”是難以保全自己的,光有道家的“順其自然”也只是虛度光陰。面對人生不同情況時,學會變通利用二者,方能擔當有爲並保全自己,貢獻更大,走得更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