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

碎片時作文

本文已影響 10.07W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互聯網進入中國。時隔三十多年,現在的互聯網與從前相比,已經今非昔比了,現在的互聯網已然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然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卻依舊帶來一些缺點,例如:“碎片化”。

碎片時

“碎片化”,原指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的零快。而現在則是講人們的生活被很多的碎片切分,爲什麼說我們的生活被切分了呢?那就拿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閱讀來說吧!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就是隻要到看書時便會開始犯困。就算好不容易在大腦的強制性的要求下拿起了書,卻無法提起精神來看,又或者心中會涌起一陣強烈的煩躁感讓你不得不放下書,將注意力放在其他的地方上。然後就再也不會想拿那本書來看了。

其實這就是一種“碎片化”的表現,因爲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所接觸的網絡的文章太多,而那些文章大多的缺乏內涵。僅僅只是一些事實的集合,沒有邏輯感。發消息者只是爲了博人眼球,增加收藏率,與收看率而寫,其目的並非是要幫助我們,回答我們的問題。大家可能也不知道這些信息,消息與文章就是那些被人們稱爲的“文字垃圾”。長此以久的生活在這些“文字垃圾”的薰陶下的結果,就如同剛剛的例子中的結果一樣:對文章會失去興趣,心中也會不由自主的對所有的文章產生煩躁感與厭惡感。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碎片閱讀”。

我不知道如果精衛沒有填海,如果孫悟空沒有隨唐僧取經,賈寶玉沒有喜歡林黛玉,中國古代故事中的美麗之處消失了,人們的生活會不會由此而改變。但是我們若是依舊在碎片化的環境中生活,我可以清晰的知道,我們的生活一定不會美好。你可以設想一下,若是在納蘭容若那時就有手機的話,那麼在盧氏死後就可以在微信中向朋友訴苦,也就不會寫出“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消魂”這麼美的詩句了。

若是朱自清的時代也有手機,那麼在他看到小草等植物從土裏冒出來的時候,就會馬上刷朋友圈說:今天我見到小草從底下冒了出來再附張圖,世界上也就不會有《春》這樣優美的散文了。

雖然時代不同,但是結果卻是相同的,而這個結果就是我們一定不能在碎片化的時代好好的成長。所以我相信,人們也是時候來反思自己了。

並不是所有的發展都一定會是好的,也並不是所有的行爲,習慣都能值得我們學習的,關鍵時候我們還是得適當的學會“取益避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